(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小康》研究中心
及格線上的中國信用
一年前,《小康》雜志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間“信用小康”進行了調查,得出2005~2006年度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為60.1分,與2005年度的60.2分基本持平。在發布的同時,《小康》寫道: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近年不會有多大改觀。
一年后,《小康》雜志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信用小康”狀況再次進行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2006~2007年度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為60分,比上年的60.1分下降0.1個百分點。如所預言的那樣,中國信用小康指數沒有改觀,已經連續兩年下降。
2006~2007年度中國政府公信力指數為60.6分,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政府公信力指數雖然微弱上揚,但僅剛剛及格,迫切需要進一步改善;中國企業信用指數為53.1分,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連續兩年處于下降趨勢;中國個人信用指數為66分,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地方信用遠低于中央
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小康》聯合唐楷對“政府信任程度”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但調查同時顯示,逾70%的受訪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認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著“隱瞞真實情況,報喜不報憂”的情況。與此同時,政府官員以80.3%的絕對多數被網民選為信用最差的群體,這大大影響了政府形象。政府信用的調查結果,反映出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遠遠不及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他們對政府有了好的國策,卻缺乏好的實踐不滿。
但同時也有少數受訪者表示了體諒,他們當中有人認為,中央政府的所有政策,都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擔結果,所以不存在中央政府有信而地方政府失信的現象,只是在中國探索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的同時,打老鼠傷玉瓶易,尋萬全之策難。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轉變思想易,而改革的同時兼顧社會各種需求難。
但無論如何,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礎和源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社會信用所需要的整個環境要由政府來提供,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對社會信用的損害將是致命的。
《小康》聯合唐楷調查,“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請問您對他人、企業和政府的總體信任程度如何?”42.12%的受訪者回答不太信任,31.18%的人回答非常不信任,21.72%的人認為一般,回答信任的僅有4.98%。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的整體信用狀況確實不容樂觀。
官員信用度最差,農民信用度最高
根據調查,65.9%的人對周邊人的誠信程度表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或一般,與上年基本持平,有34.1%的人表示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
在分析很多人不誠信行為的原因時,有三分之二以上受訪者認為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多數人還認為,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政府、企業都存在較為突出的信用問題,而個人作為社會生活的自然人,同時又是社會人,政府、企業因政績、利益等原因導致不誠信行為,必然會影響到這其中的個人信用。如果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氛圍都缺乏誠信,普遍存在欺上瞞下、欺騙大眾的行為,那么個人的信用程度也將深受其影響。
具體到每一個職業群體,信用又是不同的,甚至存在很大差別。《小康》同時做了“最講誠信的5個職業群體”與“信用最差的5個職業群體”的網上調查。信用最好的5個職業群體分別是:農民、軍人、科學家、工人和農民工;信用最差的5個職業群體分別是:政府官員、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中介服務人員、保險從業人員、國企領導。
在政府官員之外,房地產開發商及房地產中介服務人員分別以57.37% 、34.51%的得票率位居信用最差群體第二位和第三位。這與目前居高不下的房價不無關系。受訪者認為,房地產商哄抬房價以追求暴利,大多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這導致民眾對該群體的整體社會評價過低。
國企領導以29.47%的得票率位居信用最差群體第五。今年以來,國企老總被“雙規”的新聞層出不窮,安徽古井的王效金、貴州茅臺的喬洪……人們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腐敗問題依然擔心,這些人的權力該如何去制約?如何避免國企領導為己牟利而非為職工謀利?又該如何警惕國企領導的“59歲現象”?
相比較而言,民營企業家的信用度雖然也并不很高,但卻7倍于國企領導。在最誠信的職業群體調查中前者得票率為7.08%,后者僅為0.84%。
在《小康》職業信用調查中發現,信用與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這令人感到意外。調查結果顯示,農民被認為是信用度最高的群體。而醫生與經濟學家卻被認為是信用度較差的群體。在布滿體制沉疴的醫療衛生領域,社會對醫生的群體性評價也達到了歷史的低點。而經濟學家呢,在效率與公平的兩難中,他們遭受了頗多的非議,受訪者說,不知道他們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
企業信任度一直下滑
2006~2007年度民眾對企業的信任度仍在下降。影響民眾對企業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存在著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廣告、偷稅漏稅、騙取銀行貸款等行為。調查中,有78.8%的受訪者認為,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現象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而對于“虛假廣告”方面,更是有高達81.1%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
企業直接相連消費者的左手與右手——產品與廣告,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對象。城市居民中有句戲言:買什么就得成為什么專家。買房子,要成為房地產專家;裝修,要成為建材專家;現在又出了“牙膏事件”,消費者買牙膏都要當專家了。
現在,中國產品的信用危機已經蔓延到了國外,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不安全的負面報道頻頻見報,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食品的整體形象,中國食品安全在海外正遭遇信用危機。
信用的建立是困難的,而毀掉只需瞬間。成熟的市場經濟即信用經濟,失去信用等于死于社會。
在關于企業誠信與經濟利益之間關系問題的調查中,有78.36%的受訪者認為,在現有的企業信用環境影響下,有很大一部分企業不講誠信,仍然能獲取到大量的利益;6.54%的人甚至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脫節,僅有15.1%的人仍然相信基本上只有講誠信的企業才能獲取經濟利益。民眾對企業信用的失望與悲觀由此可見一斑。
那么,我們該如何防止企業失信行為的發生呢?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企業的失信在于“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導致一些企業利用法律空子”,所以解決的辦法也就是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加強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說,人類最大的危機將是信用的危機。人無信則不立,企業無信則必被淘汰,而政府無信則權威必將受損。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