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為北冰洋權益吵得不可開交,“世界警察”自然不會坐視不理。美國雖然表面上主張開發北極應走更加開放的道路以緩和各國的矛盾,但實際上并沒有放松實質力量的準備。
早在1946年,美國便開始在北極地區進行大規模考察;而后隨著北約組織的成立,美國更是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的漫長北極線上建起了彈道導彈預警系統,部署了相當規模的遠程相控陣雷達、戰略核潛艇、彈道導彈和截擊機,并聯合加拿大成立了“北美空間防御司令部”。通過一系列實質性的行動,美國已在北極周邊部署了強大的聯合軍事力量,為其政治意圖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實力基礎。
文攻武備,群雄逐鹿,環繞北冰洋的西方國家沖突不斷加劇,其根源就在于這一地區蘊含著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
冰蓋之下的核暗潮
北極圈內的皚皚冰雪之下,涌動著21世紀核威懾力量角逐的暗流。
北極地區常常暴風雪肆虐,烏云翻滾,再加上厚達數米的大冰蓋,這一切都阻擋了包括海洋監視衛星在內的所有傳感器對冰層下面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追蹤與監視。核潛艇之所以能夠在北冰洋水下隱蔽待命,還因為在此可以躲避無法進行“破冰之旅”的水面艦艇的追擊——又讓人想起丹布朗《騙局》中那難以突破的深厚冰層。
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國和軍事強國都在北半球,北極圈與這些國家有著相同的最短距離,因而這里便成了地球上最安全、最理想的水下彈道導彈發射陣地。
蘇聯和俄羅斯海軍的“臺風”級、DⅢ和DⅣ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早已常年在北冰洋深海里游弋,執行核戰略威懾巡航值班任務。
雖然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便開始不分晝夜地監視北冰洋上空的“風吹草動”,但這顯然不是全部——2004年底,美國緊臨北冰洋的阿拉斯加中部的麥格拉斯堡空軍基地建立起了第一個陸基“戰區高空攔截彈”發射陣地,部署了24枚高空反彈道導彈。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使美國對北冰洋海域感到放心,因為這片冰封的海洋實在是距美國本土太近了,破冰而出的潛射彈道導彈用不了10分鐘就可打到美國腹地的戰略目標。
北冰洋航道的價值
隨著北極地區氣溫上升、冰層融化,再過15年,橫穿加拿大北極群島、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即著名的“西北通道”,每年將會有幾個月的時間可以通航,成為國際海運航線的一部分。
北冰洋一旦通航,便可成為北美洲、北歐地區和東北亞國家之間最快捷的通道。例如,華盛頓到莫斯科的北冰洋航線要比經過歐洲的航線近1000多公里;從倫敦通向東京的海運線目前需繞道巴拿馬運河,如能穿行北冰洋,那么整個航程將由現在的2.8萬公里縮短為1.64萬公里。
加拿大魁北克學院國際部教授拉塞爾說,隨著北冰洋海冰消融和航海技術的不斷進步,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亞沿岸的“北方通道”將成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軸心航線”。歐、亞和北美洲之間的航線將縮短6000~8000公里。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控制了北冰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的新走廊。
北極權益如何劃分
目前難以解決的北極爭端,其癥結在于國際法和國際條約的不完善,特別是對北冰洋權益如何劃分,目前尚無據可循。
在這個方面,曾經有一個“斯瓦爾巴條約”,它也叫《關于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條約》,是迄今為止北極圈地區唯一具有國際色彩的政府間條約。
斯瓦爾巴群島自從1596年6月19日被發現后,各國“淘金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隨之產生。為了調和各國行為、化解沖突和矛盾、維護共同利益,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個國家于1920年2月9日在巴黎簽訂了“斯瓦爾巴條約”。到1925年,中國、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成為協約國。
該條約使斯瓦爾巴群島成為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非軍事區。條約承認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由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
該條約可以說是當代解決國際海洋權益爭端的一個典范,為沖突各方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也是避免沖突升級損害共同利益的唯一辦法。
因此,北冰洋沖突各方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按相同的思路簽訂一個類似于“斯瓦爾巴條約”的公約,理順各方關系、調和各方沖突,在北冰洋地區形成和平、和諧的環境,這樣才能保證各國的共同開發,確保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劉江平 余建軍)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