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阿拉斯加州州長薩拉·佩林(PALIN,右一),九月三日在明尼蘇達州州府圣保羅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接受提名演說,成為共和黨歷史上首位女副總統候選人。同日,共和黨大會還投票通過推舉亞利桑那州國會參議員麥凱恩為總統候選人。 中新社發 李靜 攝
|
美國阿拉斯加州州長薩拉·佩林(PALIN,右一),九月三日在明尼蘇達州州府圣保羅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接受提名演說,成為共和黨歷史上首位女副總統候選人。同日,共和黨大會還投票通過推舉亞利桑那州國會參議員麥凱恩為總統候選人。 中新社發 李靜 攝
|
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今天(3日)晚間在明尼蘇達州圣保羅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了接受副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講演。在接二連三爆出負面事件后,麥凱恩的這位黑馬搭檔的演說格外引人關注。
自上周五被麥凱恩挑選為競選搭檔后,這位來自阿拉斯加的美女州長就一直是媒體風暴的“中心”,有關她生活和工作的各種不友好報道主導了媒體:任職州長不足兩年和從未涉足外交事務的她是否具當副總統的能力?作為一個五個孩子的母親,她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完全兼顧家庭和工作?她17歲的女兒未婚先孕,是否說明她反對在學校進行未成年人性教育是一個錯誤?還有她利用職權解雇其前妹夫工作引發的調查等。可以說,沒有一個副總統候選人讓媒體如此感興趣,以至于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今年的共和黨大會更像是“佩林的大會”。
紅花離不開綠葉的扶持。今晚為佩林這朵紅花造勢的,均為共和黨的實力人物:羅姆尼、哈克比、夏威夷州長林達、前紐約州長朱利安尼。除了為麥凱恩唱贊歌,講述他們所知道的佩林,四人均對奧巴馬及其搭檔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猛烈攻擊。“奧巴馬是美國100多年來最缺乏經驗的總統候選人,他從未領導過一個城市,公司,軍隊,從未帶領美國人民應對任何危機”;“奧巴馬和拜登加起來的行政經驗也不如佩林”;“阿拉斯加的人口與達拉威爾(拜登所屬的州)相同,面積卻是后者的四倍”,“奧巴馬總是在變,卻很少做決定,美國需要的是一個能做決斷的總統”。
佩林未婚先孕的女兒是令佩林及共和黨難堪的事。今天,不僅佩林全家、而且女兒18歲的男友也引人注目地來到會場。夏威夷女州長林達在介紹佩林時稱,巧妙地把這件令人尷尬的事變成了美好的親情:佩林有5個可愛的孩子,還有一個外孫“正在路上”。佩林自己則將自己的家庭稱為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有關每一個美國家庭都有的起起伏伏,有著同樣的挑戰和歡樂”。共和黨的目的顯然是想以一種公開接受既成事實的方式從此堵住媒體之口。
尚在州長第一任期內的佩林此前曾擔任過人口不到1萬的小城瓦西里的市長。民主黨及媒體幾天來一直都在質疑佩林經驗,佩林為她的經驗辯護。她說,市長和一個社區組織者的角色類似,所不同的是市長有具體的職責。暗諷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只擔任過芝加哥一個社區的組織者。她還公開挑戰媒體對她的不友好報道:她“不是永久性政治體系的一分子”。她去華盛頓為美國人民服務,而不是去取悅媒體和華盛頓的精英。
佩林將重點放在她能源和政治改革的主張上,而回避了她不熟悉的外交問題。這位前電視臺的體育記者語調始終平和堅定,自信從容,妙語連珠,電視效果極佳,大大調動了共和黨代表的熱情。美聯社的報道稱,佩林的講演令人想起里根總統,十分煸情。記者注意到,兩天來一直比較平靜的共和黨代表們越來越興奮,長時間起立鼓掌歡呼,有節奏地喊著“美國”、“美國”,氣氛之熱烈,一點不輸奧巴馬在丹佛造成的狂熱。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過去的幾天里,麥凱恩團隊的智囊一直在讓佩林快速了解麥凱恩在經濟、外交、伊拉克等問題上的政策立場,但重點則是今晚的講演內容。共和黨官員表示,由于挑選佩林甚至出乎共和黨人的意料,他們先前準備的講演稿只適合男性副總統候選人,不得不重起爐灶。
佩林今天的演講是她幾天來首次有機會回應媒體及批評者對她的指責和質疑。奧巴馬競選團隊對佩林講演的反應是,了無新意。佩林今天的表現能否改變媒體對她的報道傾向,能否在美國民眾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否提升麥凱恩的人士,也許要待未來幾天民調的反應。但無疑,她己經征服了本黨民眾,點燃了他們的激情。一位來自得克薩斯州的志愿者告訴記者:佩林身上同時具備希拉里所有和所沒有的特質,年輕漂亮,富有才干,一定可以吸引許多選民。這也是麥凱恩挑選佩林的重要考慮。
縱觀美國大選歷史,副總統人選對美國大選的結果有限。但幾天來,記者的觀察是,佩林作為副總統候選人的風頭大有超過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之勢。不僅美國媒體對佩林的關注異乎尋常,共和黨也總是拿佩林和奧巴馬做比較,一個以“變革”為口號,一個以“改革”著稱,似乎佩林不是一個副總統候選人,而是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對媒體強調,佩林將給華盛頓帶來真正的變化。佩林似乎重新讓08年的美國大選回到了男人、老人和女人的角逐中。未來兩個月中,佩林將跳上競選之旅,將和外交經驗豐富的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拜登同臺辯論,這對她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佩林無疑讓大選更具戲劇性和觀賞性。(記者 馬小寧)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