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6日電 香港《大公報》載文稱,在保守黨執政的末期,英國的經濟,已遠遠超越法國與德國,變成歐洲第一。今年初,英國的人均生產值,竟然第一次超越美國。不過這是經濟膨脹的終點,亦是極限。貝理雅(布萊爾)離任,財相白高敦(布朗)登臺后,英國并非面目一新,而是差不多面目全非,這莫非經濟膨脹的后果?
文章摘錄如下:
筆者初到英國是一九六七年,正值工黨的威爾遜執政。最近在英國住了近半個月,亦是工黨執政,貝理雅已退位,由財相白高敦接上。前后相距四十一年,發現變化極大,而帶出的啟示亦多。
在這四十一年內,英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作過三種試驗:一九六七至七九年是社會主義化,由工黨的威爾遜主導;一九七九年至九七年是次資本主義化,由保守黨的戴卓爾(撒切爾)夫人主推;一九九七年至今天是后資本主義式,由工黨的貝理雅主理。這三種試驗,有三種不同的效應,對英國亦有三種不同的效果。
威爾遜時期是英國的大鍋飯時代,走的是極左路線,比起當時的蘇聯,還要社會主義化,社會福利做到最好,醫療、教育,甚至玩樂通通是免費,失業有救濟金,就算是罷工,亦有補助金。無論是救濟金抑或補助金,都達到薪金的六成左右,若扣掉稅金與上班所需的開支,可說是不做工好過開工。如是有些工人,做三個月,休息三個月,復工后有時會去罷工,要求加薪。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生產力當然下降,加薪的結果,當然是生產成本增加,利潤降低,太多公司要倒閉,失業的工人,當然由政府包養了,如是政府的開支亦增加,政府瀕臨破產。雖說是工人當家,但工人后面的,竟然是當權的肥豬王,威爾遜便是頭頭,筆者見他來劍橋演講時,口銜煙斗,手持酒杯。
到此一刻,戴卓爾夫人跑出來了,如是英國進入大革新時代。多勞多得,多才多報,是當時的口號;引入競爭,引起變革,是當時的政策。公務員不再享有鐵飯碗,公營機構要逐步私有化,然后和私營機構競爭,許多福利,都有條件性與時間性;工會的權力被削后,野貓式的罷工自然停止了,生產力增加以后,生產的效果亦自然提升了。雇員多做,公司多賺,雇員最后當然多得了。在過渡的階段,筆者適巧重回英國,其時通脹率高達兩位數字,而加薪幅度竟然是單位數字的開端,但最黑暗的一刻過后,便是陽光的重臨。
這種變革,就仿如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英國既沒有放棄社會主義模式,一切醫療與教育仍然免費,只是看病時要付一點藥費,進名牌大學,家長要資助一點點,亦沒有走上有如美國的純資本主義,只是引入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公平競爭的精神,只是自由仍須受到節制,競爭不能弱肉強食。亦即是說,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進行折衷,取得平衡。
一九九七年工黨之所以能上場,是因為保守主義在歐洲復辟,其時的工黨,已比保守黨更加保守黨。在以后的十年間,英國竟然未復資本主義式。在經濟發展而言,戴卓爾是增長式,貝理雅卻是膨脹型,但和美國布什總統的泡沫化,仍有很大差別。三年前在英國,麗晶大道的名店其門如市,今天人潮依舊,但看的人多,買的人少了。赴東部海邊城市度假,以往不二價的酒店,竟然肯八折收客,玩樂的人潮少了,但玩沙的年輕人,甚至老年人卻多起來,為何會如此?
去年八月,仍是英國經濟膨脹的高峰,樓價與股市,都創下新高,每人拚命消費,因為所持的資產,不斷增值。就在○七年,英國的倫敦,是紐約以外,全球第二的金融中心,倫敦還成為全球第一的集資中心。在保守黨執政的末期,英國的經濟,已遠遠超越法國與德國,變成歐洲第一,又到了今年初,英國的人均生產值,竟然第一次超越美國。不過這是經濟膨脹的終點,亦是極限。貝理雅離任,財相白高敦登臺后,英國并非面目一新,而是差不多面目全非,這莫非經濟膨脹的后果?
美國的次按危機,始于○七年初秋,但到了深秋,便傳到英國,初起之時,是北石(Northern Rock)銀行差一點倒閉,幸好英國政府及時施出援手,但過了深秋,英國的金融機構便墮入嚴冬了。
英國次按所牽涉的金額,遠遠不若美國,所滲透的范圍,亦大大不如美國,但英國樓價在過去十年內,升幅卻遠遠超過美國,由一九九七年開始,英國的樓市,開始由底谷爬起,但卻爬得太急,到了○二年,竟然急升八成,一般人認為,已升得太急,且到了高峰,不少人把房子賣出,套出現錢。當時筆者亦跟著做。不意一山還有一山高,到了○七年初秋,竟然比九七年高出一倍四,同期的美國,升幅亦達不到一倍,在歐洲,只有西班牙與愛爾蘭并駕齊驅。不過自此樓市開始下滑,且一連下滑了九個月。
還有,銀行跟著變得保守,銀行為了保障已放出的貸款,如是便追收欠款,變賣不能還款的債主的物業,另一方面,又收緊貸款,影響經濟的擴展,甚至商業的活動。不要忘記,英國的經濟,已由金融主導,一旦金融出現了問題,便引發經濟的問題。
這就解釋了為何在今年初英國的地方普選中,工黨大敗于保守黨,且和已被邊緣化的社民黨拉近了距離。雖然在離任財相前夕,白高敦曾撥巨款紓解納稅人的困境,但對兩年后的大選,工黨仍須面對兩大難題:第一,是通脹率偏高,可能由目前的百分之三點三升至下半年的四,雙倍于目標通脹率,使減息去刺激經濟變得不太可能;第二,是經濟增長偏低,第一季只有百分之一點三,比過去的增長率低出一倍,使市面不能恢復繁榮。(黃康顯)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