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4日電 香港《大公報》9月4日發表評論文章《就業難暴露教育弊病》說,由于中國社會變化的加快,高校畢業生必須適應更新知識和學習新技術的需要。因此,必須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需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做到人才的培養適應市場的需要,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各種行業。
文章摘錄如下:
有著復旦碩士的絢麗光環、政府機構半年的實習經歷、流暢自如的英語口語、開朗幽默的個性……韓爽(化名)卻怎么也沒有想到,一向優秀的她竟會找不到工作。據了解,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創下紀錄,全國有實際就業需求的大學生超過600萬,崗位卻有限。
研究生就業“風光不再”,“學歷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過時了。本來,研究生就業率一向領先,研究生一直被看成是高校就業高指標的旗艦,然而,即便是名校的研究生,求職路也同樣充滿艱辛,實在是令人震驚。研究生就業尚且如此,那么本科生與專科生呢,也就不難想象其求職的艱難程度了。
我國很多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大多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需求模式,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我國教育制度的最大特點是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因而學生基本功扎實,創新能力不強。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滯后性和周期長的特點,而社會需求卻瞬息萬變,高校招生與社會需求結合不緊密,這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往往不脗合,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社會急需的人才培養不出來或數量極少,而社會不太需要的又供過于求。
由于社會變化的加快,高校畢業生必須適應更新知識和學習新技術的需要。因此,必須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需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做到人才的培養適應市場的需要,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服務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行業。
大學生就業難,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的就業觀念沒有改變。畢業生都希望在大城市找到薪豐體面的好工作,但人人向往的工作崗位有限,大家都往里擠,其結果是讓招聘單位提高用人要求,競爭更為激烈。高校必須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嘗試用普通社會就業者的心態去找工作,就業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實現人力資本自由流動是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條件。由于中國特有的國情,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現階段人力資本流動最大的障礙在于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就業難問題,必須首先破除人力資本流動的障礙。
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和素質的較量,大學生要把握就業的主動權,就必須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全面提高,切實按照社會需要來塑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大學生通過教育投資,可以獲得系統的知識,具備各種技能,成為大學生自身人力資本的外在形式,然而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長期性,需要投資者不斷進行補充,如果所學知識或技能涵蓋面過窄或僵化,甚至與社會需求脫節,那么人力資本的回報將大大降低。作為一個具有獨立創業精神的現代擇業主體,應有獨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斷創新的進取心,還要有廣泛關懷的責任心,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郭立場)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