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薩科齊4月4日在北約首腦會議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法國重新回到已經退出43年之久的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這是法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調整,也是當前國際關系中一個重要事件,必將對歐洲安全以及跨大西洋關系產生巨大影響。
“戴高樂主義”的標志性行動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成立于1949年,法國是12個創始國之一。北約作為西方國家結盟的政治、軍事組織,主要作用是遏制蘇聯和華沙條約集團。西方盟國通過該組織借重美國的軍事實力以確保自身安全,而美國在抗衡蘇聯的同時也達到了控制歐洲的目的,顯然,美國在北約中具有霸主地位。
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統后,對美國的獨斷專行十分不滿,認為法國在北約中充當了“馴服角色”。戴高樂從1959年開始采取對抗性措施:把地中海艦隊從北約撤出,拒絕美國在法國領土上儲存核彈頭,部署在法國的美國轟炸機群被迫撤往英國和西德,拒絕北約空防一體化,法國大西洋艦隊撤出北約……這些措施使法國逐步脫離了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66年2月21日,戴高樂最終邁出了令世人震驚的一步,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這一決定意味著法國雖然繼續留在北大西洋聯盟之內,但已成為北約內一個“不完整的成員”。在當時東西方對峙的狀況下,戴高樂的這個決定使得法國在美蘇兩大對立陣營之間采取獨立的外交立場,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的作用,維護了法國的國家利益,因而在國內外獲得了很高聲譽。“退出北約”成為戴高樂主義的標志性行動。
薩科齊是否放棄“獨立”
薩科齊自2007年出任總統以來,致力于調整法國的外交戰略,重新返回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則是這一戰略調整的組成部分。2008年法國提出了“重返”的條件,其中一項是法國必須在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年1月法美雙方達成初步協議,美國同意法國人擔任北約中兩個指揮機構的司令官。今年3月,法國政府將全面重返北約的議案提交國民議會審議,經過激烈的辯論,最終這一計劃獲得批準。
薩科齊雖然如愿以償,但是國內的質疑之聲始終不斷,一個主要的擔憂就是,重返北約是否有損法國長期奉行的獨立外交原則,而這正是法國歷屆政府始終堅持的方針,也是法國民眾引以為豪的國民精神。那么,重返北約是否意味著放棄了獨立外交?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冷戰的結束,法國在東西方之間所占據的獨特地位已不復存在,近年來由于法國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兩國關系處于低谷,法國成為美國在其西方盟國中一個主要的擠壓對象,它的外交空間不斷縮小,國際舞臺上的聲音日趨微弱。歐盟中新成員與老成員之間的隔閡加重,內部分歧加大,使得歐盟制訂共同外交政策、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的計劃更難實現。歐盟這種分裂狀態制約了法國在歐洲可能發揮的作用,也使其主導地位受到威脅。除此之外,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增強對法國也形成了新的挑戰。
為此,薩科齊提出了以改善法美關系為核心的戰略調整,重返北約就是這一調整的重要內容。從各方面情況看,法國這樣做主要是出于以下考慮:
首先,試圖重新獲得在北約中的軍事指揮和決策權力。法國雖然是一個“不完整成員”,但是在經費和人力資源方面仍一直是北約的主要提供者。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法國積極參與以北約名義展開的多項國際維和行動,目前大約有5000名法國軍人參與其中,它提供的資金占北約非軍事預算總額的15.3%和軍事預算總額的13.8%。盡管如此,北約的軍事指揮系統卻沒有法國參加。
第二,爭取在北約改造上的話語權。法美之間在北約的前途和改造上存在分歧,美國力主把北約原本局限于歐洲的作用擴大到全球;而法國反對美國試圖通過北約“全球化”來統管全世界的安全事務。但是,法國站在北約之外難以對它的改造施加影響,因此一旦回歸到北約,它將對北約的未來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力。
第三,減少歐洲共同防務建設的阻力。法國歷來倡導歐洲共同防務建設,但是,困難重重、進展緩慢,原因是英國等歐盟成員國對“鬧獨立”的法國心存疑慮,美國則擔心獨立的歐洲防務將會削弱甚至取代北約在歐洲的作用。法國一旦徹底融入北約將有助于打消這些懷疑,歐洲防務建設的阻力也就會相應減少。
第四,全面回歸西方大家庭,共同應付新挑戰。對法國來說,軍事沖突等傳統威脅日益縮小,但是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增加,亞洲迅速崛起、俄羅斯重振雄風,這些因素被認為是法國及整個西方的潛在威脅和挑戰。法國輿論普遍認為,法國長期以來曾得益于游離于西方之外的特殊地位,但是現在這一狀況已經不再使法國受益。因此,薩科齊明確提出北約是跨大西洋共同價值觀和利益的象征。
可以說,薩科齊的戰略調整正是為了應付變化了的國際局勢。至于這一調整的結果如何還需觀察。但是,簡單地認為法國全面回歸北約等于放棄傳統的獨立外交原則,還缺乏依據。
薩科齊是否背離“戴高樂主義”
法國一些反對黨提出的另一項指責是薩科齊背叛了戴高樂主義。在戴高樂主義傳承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度里,做一個從“退出”到“回歸”北約這樣180度大轉彎的戰略調整,的確會給民眾造成背離戴高樂主義的印象。值得注意的事,薩科齊在闡述關于全面回歸北約的主張時強調了四點:一是法國政府堅持戴高樂總統的獨立核威懾原則,法國的核力量不接受其他國家的指令;二是法國雖然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但是對其軍隊調動和是否參與某項軍事使命依然擁有自主的決定權;三是法國回歸北約的先決條件是美國認可獨立的歐洲防務建設;四是法國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并不意味著法國完全聽命于美國,而是一個“獨立的盟友”。
以上四點原則如果真正得到實施,而不是掩人耳目的話,那么,薩科齊的這一重大政策調整依然是為了維護法國的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其實質并沒有背離戴高樂主義的精髓。或許,這正是戴高樂主義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就像戴高樂總統之后的法國歷任總統都會因應形勢變化而不斷做出的政策調整一樣。 編輯:王連志
資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成立于1949年4月的北約,最初只有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挪威、荷蘭、葡萄牙和英國12個成員國。1952年,土耳其和希臘加入北約。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
20世紀90年代,隨著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美國提出北約東擴主張,將西方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向東擴展。1994年1月,布魯塞爾北約首腦會議正式通過美國提出的北約東擴計劃。1997年,北約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加入,正式啟動了醞釀多年的北約東擴計劃。2002年,北約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今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目前北約共有28個成員國。(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 沈孝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