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常規戰爭,2001年10月7日由美軍發動,以阿富汗為戰場。
一種非常規威脅,名為恐怖主義,當年早些時候撼動西方國家,為戰爭提供依據和理由,迄今未予消減。
戰爭過去9年,主導方軍隊死傷日增,開支劇升……
戰爭進入第10年,阿富汗民眾安全無保障,生計艱難……
始于恐怖
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場戰爭緣于一場恐怖襲擊,即“9·11”恐怖襲擊,致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和美軍總部五角大樓將近3000人喪生。
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指認“基地”組織發動恐怖襲擊,指認阿富汗塔利班庇護“基地”頭目烏薩馬·本·拉丹及其追隨者。
相距2001年9月11日不足一個月,美國政府集西方國家政治支持,挾一些盟友軍事支援,出兵阿富汗。
兩個月內,美軍推翻塔利班統治,未損一兵一卒。
軍事勝利,迷信軍事勝利能夠達到政治目的,構成部分原因,促使美軍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阿富汗塔利班獲得喘息時機,逐漸擴張勢力,頻發制造暴力事件,安全局勢再度惡化。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來到我們國家,說是要打擊恐怖主義,”阿富汗總統馬哈茂德·卡爾扎伊今年9月28日說,“(戰爭)即將進入第十個年頭,卻依然沒有結果。我們的孩子因為炸彈和自殺襲擊而無法上學。”
陷入暴力
戰爭主導方,不總是處在主導地位。
2007年春,積先前幾年修整和擴張成果,塔利班武裝在一些傳統勢力范圍內發動攻勢,甚至重新建立地方政權。
那時期,美軍陷入伊拉克戰場,無力集中資源同時應對兩個戰場。
現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2009年1月就任,確定美軍撤離伊拉克日程,轉而著重阿富汗戰場。美軍以及北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加大對塔利班清剿力度,所付代價是死傷數字驟升、軍費開支猛增。
美聯社統計,9年間,2000名外國軍人在阿富汗喪生,其中1220人是美國人。今年年初至今,外國軍人死亡人數已超去年全年死亡人數;今年將是阿戰爆發以來外國軍人死傷最慘重的一年。
美軍今年2月和6月分別在南部赫爾曼德省馬爾賈地區和坎大哈省發起兩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雖然聲稱取得軍事勝利,卻至今未能在馬爾賈城內平息槍聲。
美軍指揮官尼克·斯托特現年27歲,“9·11”事件以及戰爭爆發那年還不到在美國合法購買啤酒的年齡,如今駐扎坎大哈省扎里地區。他坦言:“我們依然在作戰。”
政治選擇
奧巴馬2009年12月宣布新的阿富汗戰略,決定增兵3萬,同時把2011年7月設定為美軍撤離阿富汗起始時間,但未設定截止日期。自那以后,他避而不答何時完成撤軍。
按照奧巴馬的說法,增兵是為了改善阿富汗安全局勢,以早日向阿富汗安全部隊移交職責。換言之,增兵是為撤軍。
駐阿美軍最高指揮官戴維·彼得雷烏斯說,3萬名增援士兵剛剛就位,正是檢驗新戰略的時機。這名今年7月初接管戰爭指揮權的四星將軍說,2011年7月只是“撤軍進程開始之日”,美軍不會迅速撤離阿富汗。
一些分析師說,依照美國國內既有政治進程,民主黨和共和黨那時已結束黨內預選,各自敲定下屆總統選舉候選人。在選戰背景下啟動撤軍,有利于爭取反戰選民;只言2011年7月著手撤軍、不言何時完成撤軍,可進可退。
感知美國民眾厭倦戰爭以及美軍有意抽身,阿富汗政府著手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支持美國打擊塔利班武裝,另一方面與塔利班秘密接觸,試圖尋求和解。
美國《華盛頓郵報》6日援引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多名知情人士的話報道,一年多前,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代表在沙特阿拉伯對話無果而終,眼下已經重啟對話。
目標縮水
阿富汗成為戰場之初,美軍以推翻塔利班政權、消滅“基地”以及清除恐怖分子基地為目標。
九年過去,塔利班政權雖已倒臺,但在不少地區和部分民眾中間仍有影響力,而“基地”頭目本·拉丹依然時常發聲。
按照彼得雷烏斯的構想,美軍著手重點布防人口稠密地區,幫助當地政府改善治理,讓民眾過上更好生活,從而防止民心倒向塔利班。
“阿富汗戰爭仍然艱難,”美國智庫機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邁克爾·奧漢隆前不久實地訪問阿富汗之后告訴美聯社記者,“但至少那個國家四分之三的領土……要么處于能讓人看到希望的狀態,要么正在改善當中。”
奧漢隆的樂觀預期是,“現行戰略能在幾個月內取得重大而有說服力的進展”。
如今,在美國政界以至所有參戰西方國家的政界,幾乎沒人再像9年前那樣,談論在阿富汗建立西方式“民主國家”。
對美國人而言,只要能把“基地”趕出阿富汗,可以考慮與塔利班達成和解,譬如支持卡爾扎伊把塔利班溫和派成員納入阿富汗政府。
美國外交學會研究員斯蒂芬·比德爾認為,阿富汗實現“介于理想與完全不可忍受”之間的“中間最終狀態”,便意味著戰爭“勝利”。(王宏彬 楊舒怡)
參與互動(0) | 【編輯:孟湘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