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軍事警示——
高科技也難救
前線疲憊的美國兵
過去的十年證實了高科技力量的局限性。即使出色的科技能力讓美國以極小的代價,在一眨眼的工夫就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但完全征服反抗武裝就顯得困難多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美軍前線部隊的士氣日漸消磨,美國也逐漸對自己駕馭中亞、中東這些地區的能力喪失信心。
在伊拉克戰場,美國超過4400士兵陣亡;在阿富汗戰場,美國傷亡數字還在攀升。美國自己也意識到,許多高科技武器面對山區和城市游擊戰并不奏效,當然經濟上更不劃算。因此,美國國防部今年2月1日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正式摒棄了以往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戰略,要求美軍積極應對眼下現實威脅,具體措施則包括:采購更多無人機和直升機;提升特種部隊作戰能力等等,使美軍擁有快速反應能力以應對游擊戰。
連續十年的戰爭也限制了原來許多雄心勃勃的武器研發和裝備計劃。例如新一代隱身戰斗機F-22的采購數量大幅度被砍,美國國防部長甚至暗示將減少一艘航母,轉而開發和擴大部署瀕海戰斗艦等因應現時威脅的裝備。 (葉成云)
誰獲利?誰“受益”?
美國政客、軍火商大發戰爭財
雖然美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中花掉了大把錢財,但與此同時,鈔票也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流向了美國公司的腰包。
英國《獨立報》報道,美國副總統切尼曾經擔任過要職的美國石油巨頭哈利伯頓公司,堪稱是在伊拉克的承包商中的大贏家。據悉,該公司一直為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和基礎建設項目提供安全保衛,就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提供建議。從2004年開始的3年間,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合同為其帶來超過160億美元的收入,是所有外國承包商收入總和的9倍。
戰爭刺激了美國國內的軍工企業。一篇研究伊拉克戰爭與軍品市場的文章顯示,著名的雷聲公司就從伊戰中獲益匪淺,因為該公司的聯合直接攻擊導彈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
而伊戰帶來的某些影響甚至可能走到了美國預期的反面。有些西方媒體把美軍的此次撤軍稱為“體面的失敗”,美國的所有戰略目的在這場戰爭中均未最終達成。有一種說法是,這場戰爭給美國所謂的“對手”帶來了一個準備、拖延、喘息的機會。
伊拉克戰爭將美國的國力、軍力拖在了伊拉克,像一個黑洞一樣吸收、消耗著美國的國力和軍力,使美國沒有更多的力量對付其他“對手”。應該說,獲取戰略利益最大的就是被美國視為“對手”或“敵對勢力”的人群或團體。
眼下的戰爭——
阿富汗戰爭
重生了一臺戰爭機器
8月19日凌晨,隨著最后一批美軍作戰部隊踏上歸程,世人的視線轉向美軍的另外一個戰場———阿富汗,美國軍隊仍在以類似的理由、方式從事著一場類似的戰爭。阿富汗戰爭會重蹈伊戰的覆轍嗎?
答案注定比伊戰還悲觀,因為阿富汗是一個加強版和擴散版的伊拉克。這樣悲觀的判斷來自兩個戰場上的三大明顯的區別。
首先,伊拉克戰爭毀滅了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阿富汗戰爭則看似要創造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其次,伊拉克戰爭毀滅了一臺戰爭機器,阿富汗戰 爭則重生了一臺戰爭機器。
最后也是最糟糕的一點,伊拉克戰爭是不擴散的,阿富汗戰爭則相反。薩達姆覬覦過他國領土,但從未試圖輸出過某種意識形態。塔利班則不同,它當年在拿到統治權后不惜與世界為敵,也拒絕和基地組織分道揚鑣。即便塔利班輸掉了這場戰爭,它同樣要輸出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因為阿富汗更廣闊的戰場隨時會給它翻盤的機會。
(于海洋)
下一場戰爭?
從伊撤軍“聲東擊西”
或一年內空襲伊朗?
美國《大西洋月刊》9月號的封面文章以《艱難的抉擇》為題,報道了美國和以色列在一年內空襲伊朗的可能性,推測美以會發動外科手術式的轟炸,摧毀伊朗的核設施。
有分析認為,美軍在中東打另一場地區性戰爭的最大障礙就是中俄,因此最近在中俄周邊頻頻軍演,意在施壓。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