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5日電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由百年殖民者英國手中交回中國。臺灣《聯合報》發表文章指,十年來,香港歷經金融風暴及SARS重創,經過數度與內地的經貿關系磨合,如今又繁榮如昔。作為“一國兩制”首件實驗品,香港十年的起伏與外界的預期大相徑庭,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意識上的微妙變化,值得玩味。
內地與香港仍在不斷磨合
下尖沙咀地鐵站樓梯的人群魚貫而行,突然一陣騷動,靠左行的人龍一下子全被擠向右邊。原來,一批習慣右行的大陸旅客迎面而來,他們不得不閃身換邊,但行進的速度卻沒有改變。
回歸十年,香港與內地的“接軌”,就像這地鐵站的景象,仍在不斷磨合。但正如街頭越來越多的“兌換人民幣”窗口,越來越暢行無阻的普通話,名牌店前喧賓奪主的大陸買家,左行的香港人碰到右行的內地客,也已司空見慣到腳下無需猶豫。
回歸十年,高聳的大樓不知平添多少,香港人生活節奏緊張如昔,社會仍充滿沖刺“創富”的氣息,超大型起重機依舊盤踞在港灣和都心建地上。
中央措施為香港注入活水
這十年,以二○○三為界,堪稱是“六苦四甜”。香港回歸后四個月,即遇上腥風血雨的亞洲金融風暴,港股從一萬六千點暴跌至六千點,繁華剎那變蕭條。其后SARS爆發,香港作為自由港卻爆發最嚴重的疫情,經濟和社會人心雙雙跌至谷底。此時,香港樓市已跌至不及九七的半價。
這個經社雙重危機,卻刺激了香港社會對自我意識的反省。同年,中央推出CEPA、自由行等措施,為香港經濟注入一股活水。加上全球“中國熱”,烘出近四年的好景。
香港今天繁榮三大原因
“香港今天的繁榮,應歸因于它的天時、地利、人和。”赴港發展十八年的臺商王祿誾說。
說來簡單,卻有一番硬道理。當年“財富”雜志預言“香港已死”,除了低估港人的“務實”,更大的盲點是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政治彈性作了嚴重的錯誤判斷。
看中環皇后大道中,名牌專賣店一家家開起來,似乎還來不及應付門前的內地訪客。這些在名店前大排長龍等候入內的大陸客,不論是打扮入時或穿著土氣,其出手之闊綽,消費能力之驚人,別說十年前的香港人難以想象,這些名牌公司更是做夢都想不到。
開放自由行后,訪港大陸旅客由○二年的六百八十萬人,飆升至去年的一千三百六十萬人,占香港游客總數的五成四。香港四年前市況復蘇,這是最明顯的一股動力。
“九七概念” 盡付笑談中
毫不留戀地,香港走過了回歸十年,留下當年被過度詮釋及炒作的“九七概念”。
一批集郵和錢幣收藏家最近重新聚首,談到十年來的收藏,就像一場大夢,盡付笑談中。“當年投資了好多在回歸概念上,回歸紀念幣、印有女皇肖象的郵票。”錢幣郵票商李榮輝想到自己的癡狂,都覺得好笑:“想不到,如今都變成廢紙啰!光算這批收藏,就虧了幾百萬。”
回歸十年,香港正式告別了九七悲情,不再留戀。香港沒死!香港還在面對挑戰。(王麗美、陳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