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1000人,報名2萬人。招收1300人,報名4萬人。2005年到2007年,3年間選擇到香港上大學的內(nèi)地考生成倍增加。
2004年,超出國內(nèi)高考重點線就可進香港中上水平的大學。2007年,超出重點線110分以上才算有資格。香港大學招收內(nèi)地考生的分數(shù)線甚至超過內(nèi)地拔尖的著名大學。
共和國特別行政區(qū)香港,在踏進21世紀的時候,在內(nèi)地掀起一股到香港念大學的熱潮。
最新統(tǒng)計,目前在香港各大學就讀的內(nèi)地學子(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有8000余人。2008年度,香港8所院校將為內(nèi)地學生提供1300多個本科就讀機會,特區(qū)政府為此增設(shè)10億港幣獎學金、6000個床位的宿舍,目前招生工作已經(jīng)展開。
從課堂到課外 從專業(yè)到“通識”
學習自主自覺
1
4月18日下午,香港大學主樓2層小教室,一堂法律理論課正在進行,Lim教授坐在中間,6個學生圍成一圈,討論美國法理學家朗諾·德沃金的觀點。下課了,來自上海的法律學院三年級學生駱嘉昀還沉浸在剛才討論過的主題里:“這樣上課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很抽象、很理論的概念和道理很鮮活地‘儲存’在腦子里了。”
這種授課方式稱為小課,在香港各大學普遍實行,通常與上百人的大堂教學1比2安排。2小時的大課,配以1小時的小課。大課講要領(lǐng),講要點,小課把學生分成很多小組,一組5人、10人不等,以師生或者學生討論互動為主。”內(nèi)地來的學生普遍喜歡這樣的小班上課,師生之間跟朋友一樣,老師有時還會帶些糖果邊吃邊聊,輕松的氣氛中,已經(jīng)理解問題的會深化,沒有理解的問題會理解,半知半解的問題會貫通……
當然,與每個院校的個性和風格大異其趣一樣,小班教學會因各個院系和課程的不同而五彩繽紛。商科會有很多公司調(diào)查和訪問模擬商場實戰(zhàn),理工科有很多小組合作做實驗、出報告。如果上生物課程,郊野大自然就成了同學常去的“大課堂”。法律課有時干脆到律師樓的會議室里去上,有些導師本身也是執(zhí)業(yè)律師,學生置身其中,就更多地像實習了。
來自吉林的劉澤汀感受最深的是風行香港各大學的主動學習風氣。這位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系二年級的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留的文字作業(yè)并不多,時間完全由自己支配,沒有人督促你去上課,這里也沒有班級的概念,但是大家的學習非常自覺而緊張,不但要動腦,而且要動手和動嘴,這就是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的動力來自學校一系列鼓勵和壓力。學得好成績就好,成績好就得獎多,畢業(yè)后擇業(yè)機會也多。成績并不完全來自考試,而是平時的作業(yè),lecture(教授上的課)出席率、課堂發(fā)言、tutorial(導師上的輔導課)參與,學期中的研究項目,社會實踐調(diào)查,課堂presentation(演講、演示),小測驗等平時的考核,期末考試只占成績的30%左右。這樣,你平時不主動學習一定會被淘汰。
通識教育是內(nèi)地學子們面臨的新課題。最早開展通識教育的中文大學,要求所有學生在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huán)境、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4個范疇200多個課程中至少各范疇修讀一課。科技大學則要求理、工、商和人文學院所有學生都必須修讀其他3個學院學科課程各3個學分方可畢業(yè)。目的是讓學生在種種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方法和觀點中建立自己的判斷及價值觀。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