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超市改變老廣菜市
1984年,香港百佳進入內地,“超市”在出現了。在深圳市招商局的要求下,李嘉誠的“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在深圳蛇口開出了第一家超市,在當時超市只是作為蛇口開發區的配套設施,目的是優化開發區的投資環境,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超市的出現卻帶來了一場消費方式的革命。
“售貨員不見了”
以前內地一直保持著柜臺式服務這種傳統的購物方式,而超市里柜臺敞開式的服務,對市民來說可謂是一種全新的購物理念,并對傳統的購物方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琳瑯滿目的商品近在咫尺,相當有視覺效果,令人充滿購買欲望,而人們熟悉的商店售貨員也不見了,自選自取的方式給了顧客最大的選擇權。
據一名當時在百佳的高層人士回憶,超市開業后非常受內地消費者的歡迎,先后在深圳、廣州、上海等地開辦超市,最多時達52家,其中在廣州市有11家。在一炮走紅之后,當時全國各地的友誼商店的老總都紛紛來到百佳超市學習借鑒經驗。
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百佳的分店面積一般都比較小,發展到內地時,百佳也照搬香港模式,分店面積大多在1000平方米左右,而經營的也大多是進口商品。經營模式不當也導致了損失,到1999年百佳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都只關剩一家店。
反思之后,百佳對其經營模式進行了調整,并于2000年二度出擊,在廣州的中旅商業大廈開設了第一家新一代百佳店。
“超市也有菜買”
對于廣州的師奶來說,每天在肉菜市場挑斤兩砍價錢是她們必不可少的功課,不料此次百佳超市卻成為了廣州肉菜市場的大敵,把廣州師奶們從從容容地請進了超級市場。
在這個4000多平方米的賣場里,生鮮食品竟占了商品總量的一半,品種多達3600個,真像個標準、衛生、無異味的高檔“肉菜市場”,
而當時百佳在電視上打的廣告也很特別,不是什么精心制作的宏篇巨著,而是常換常新的“師奶現場采訪錄”,樸實的一句“打的來都抵番條數”(坐出租車來都夠劃算)就足以讓九成主婦心動。
推動廣州“農改超”
重出江湖的百佳在隨后幾年的發展可謂漸入佳境,如今百佳超市在內地已經擁有了45家分店,其中光廣州就有16家。而百佳生鮮超市的成功,不但讓其它超市紛紛效仿,就連政府也打起了將肉菜市場改造成超市的主意。
據一位原廣州市商業局的人士回憶,當年百佳生鮮超市的模式受到了市里面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廣州市政府力推的民心工程——387個肉菜市場全面超市化的改造計劃也由此啟動。
2002年1月1日起,廣州市政府決意不再給肉菜市場發新牌照,并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貿市場改農產品超市運動(簡稱“農改超”)。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