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香港市區重建局重建灣仔茂蘿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建區現時有十幢四層高、已有八十年歷史的唐樓,面積八千四百平方呎。 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
資料圖:香港市區重建局重建灣仔茂蘿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建區現時有十幢四層高、已有八十年歷史的唐樓,面積八千四百平方呎。 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
中新社香港六月十七日電 題:百年唐樓活化 保持香港特色
中新社記者 陳國華
香港市建局決定預留十五億港幣,在今年內啟動首批三十幢唐樓的保育活化工作,其中一些唐樓可變身港式茶餐廳或者古董式酒店,讓這些歷經風雨的“歷史見證者”重煥光彩。
說起香港的唐樓,早于十九世紀中后期就開始在香港出現。當時的唐樓高二三層,寬約四點五米,設計方面,騎樓以磚砌支柱支撐,并跨出唐樓前的行人路。
由于這種設計始于廣州 ,所以當時被俗稱為“廣州式騎樓”。到了一九三零年代,混凝土取代了磚成為了唐樓的主要建筑材料。現時仍然存在的唐樓,尤其是于九龍區的,都是混凝土建的唐樓。
上世紀七十年代始,香港經濟突飛猛進,市區急速發展,香港大部份唐樓被拆除重建。目前,在香港島灣仔、 西營盤、九龍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還有一些尚未拆除的唐樓,大部份已十分殘舊。
與香港唐樓同樣的命運,也在廣州、臺灣等地上演。廣州作為中國騎樓的發祥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大多殘破的騎樓難逃被拆的命運。隨著一條條騎樓街的倒下,廣式的商業文化也發生了變化。
臺北的騎樓街,也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相繼更換成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而尚存有騎樓的西區,則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明顯被時代所冷淡。
古老的騎樓,很適合中國南方夏季長、多雨的氣候特點。在連片的騎樓下逛街,不用擔心風雨,也不用懼怕烈日,將店鋪伸展到騎樓下的商家與行人近距離接觸,在拉家常中,做了生意,也連絡了感情。
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時,廣州、臺北、香港都不約而同地開始了騎樓的保護及再利用的工作。記載了當地商業史及商業文化的騎樓,經過歷史的風云終于可以洗盡塵埃,在暮年之時,再放光彩。
廣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荔灣等地商業街再度紅火;臺北的迪化老街、西門町等地商業鼎盛;此次的香港唐樓活化將使灣仔、西營盤等老區的風景更勝一籌。
走過百年風雨的騎樓,在新世紀,共同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二個春天。(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