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一月十四日電 題:高鐵“分娩” 呼喚港式智慧“助產”
中新社記者 于晶波
搜索香港近段時間最熱的關鍵詞,“高鐵”可謂當仁不讓。從去年十月在行政會議上獲得“準建證”,到近期立法會撥款討論過程中的一波三折,兩月余時間蹉跎而過,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這條聯通內地與香港的交通大動脈,破土動工并不如想象般順利。
十五日,高鐵撥款申請將在立法會進入第三度討論,港府官員希望立法會議員能夠負責任審議,亦有團體表示會在當日的報紙上刊登廣告支持高鐵項目,更有代表用行動到立法會門前表明支持立場,這項被一拖再拖的撥款申請本周能否如期“分娩”,牽動港人目光。
已經討論十載光陰的高鐵香港段項目的“難產”,被媒體稱之為“港式尷尬”。事實上,遭遇“港式尷尬”的高鐵項目并非個案。從最初的提議到最后的動工,港珠澳大橋項目經歷了近二十載風雨,西九文化區、啟德發展等亦遭遇類似命運,被一再拖延,今日高鐵會否成為昔日西九翻版,令不少人心憂。
事實上,興建高鐵的好處顯而易見。香港經濟要與內地經濟圈深度融合,打通交通脈絡至為重要,而連接全球最快高鐵——武廣高鐵的廣深港高鐵,對拓展溝通香港與內地的人流、物流大通道無疑將功莫大焉,而在大大增進人流、物流之外,廣深港高鐵對拓闊香港的經濟腹地,為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活水亦有立竿見影效應。
因此,選擇興建高鐵是為香港未來投下有利一票,而反之,拒絕高鐵的香港則有成為“孤島”之虞,將被完全排除在中國一點六萬公里高速鐵路網絡之外。
與高鐵項目一再議而不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地基建項目的一日千里。雖然不同地方的發展模式不可復制,但在世界經濟形勢日新月異和經濟競爭更趨激烈的今天,香港如何在中國這一龐大經濟棋局中繼續保持“一哥”地位,卻是個迫切需要思考的課題。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社會有著揮之不去的邊緣化焦慮。這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僅將新加坡視為唯一對手的“東方明珠”,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到來的時候,周圍已是“群雄環伺”。目前,香港對有關上海的消息格外敏感,對即將打出“免稅牌”的海南島亦不無緊張,“不進則退”的善意提醒則反復被媒體回放。
匯豐銀行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近期發出“盛世警言”指出,過去十年香港與內地接軌較慢,上海及深圳已可與香港正面競爭,香港若不提升競爭力,會落后為二線城市。而日前公布的中國城市成長競爭力排名似乎印證了這一點:香港已跌出排名榜前十,跌至第十一位,被內地多個二線城市趕超。
在全世界都在爭搭中國快車的時候,香港與內地加速融合進程顯然是必然的選擇。既然香港與內地的融合是“必答題”,那么在解題時所遭遇到的“港式尷尬”面前,則需要多些“港式智慧”。
面對高鐵問題所衍生的港式煩惱和尷尬,“港式智慧”則包含充分的解畫和行動的決心。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惟有清楚這一點,才能有助于高鐵問題的順利解決,并達致進一步提升香港競爭力的目的。(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