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慶典活動。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網10月2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香港中聯辦主任彭清華等人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及盛典。香港媒體報道說,現場觀禮的眾多港府官員看完后心情激動,嘉賓們均為祖國感到自豪自信。
身在北京的香港特區國慶觀禮團,1日一大早就出發前往安檢,準備出席10時開始的慶典活動,大家心情興奮。其中,曾蔭權、彭清華,特區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包括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在內的全國政協常委和人大常委,均獲安排登上城樓觀看整個慶典。
結上紅色“煲呔”的曾蔭權,聯同何厚鏵及澳門候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出發前往天安門時,被問到心情如何時未有回應,但全程面露笑容鞠躬示意,問及他天色如何時則豎起姆指,可見其心情大好。在慶典中,身處城樓上的他表現雀躍,手持相機捕捉了每一個壯麗場面。而曾太鮑笑薇則坐在城樓下的觀禮區,她在閱兵后大贊活動“十分十分精彩”:“好偉大,每一個部分都很精彩!”
唐英年在出發往天安門廣場時,也表示能夠參加國慶儀式,心情興奮。
梁振英則表示,登上城樓觀看閱兵,心情十分激動,最激動人心的,是看著不同的軍隊方陣分批操過天安門廣場:“這些阿兵哥都是80后、90后,他們隊型整齊、精神抖擻、步履一致、英姿颯爽,充分體現國家治軍嚴明的面貌。這些年輕一代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展現了國家發展的朝氣蓬勃。”
負責香港保安事務的保安局局長李少光最有興趣的還是老本行,就是國家最新的國防軍備。被問到會否有興趣引入一些到香港作保安之用時,他笑說:“‘一國兩制’,香港用不到飛機大炮啦。”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說,從閱兵中感受到國家的國力、影響力,以及軍事實力都很好,但希望這些武器沒有使用的機會。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親身參與巡游儀式,感到十分興奮和心情激動,留下難忘印象。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認為,20多萬人一同參加慶典,只有中國才可以做到,參觀和表演的人都表現出萬眾一心。
其它特區觀禮團成員,以及參加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團觀禮的香港嘉賓,都為國家的強盛感到驕傲。
在京觀禮港嘉賓談感受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今次閱兵多了很多先進的武器,體現國家在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水平都比10年前進步,組織及動員能力都好強。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開國大典時全國只有10多架飛機,時隔60年,看著各種新型飛機在高空飛過,印證國力的躍升、國家的發展。而最感動的一幕,是全場十幾萬人一起唱國歌那種萬眾一心的氣勢。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透過閱兵,看到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過去30年,國家有很多發展得很好的地方,亦有些不足,希望未來會繼續變得更好。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1949年,我10歲時曾在廣州為迎接解放軍入城跳過秧歌。今年國家60周年國慶,國力突飛猛進,許多實力都是位列世界首位。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對比10年前,巡游中看到的北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都強了許多,閱兵中展示的武器裝備亦比以前更先進,感到非常自豪。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玉山:是次閱兵和巡游,向世界展示了一張很好的成績表,國家今天的成就令世界各國對中國人的表現口服、心服、理服、情服。真的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再次振興。
天水圍香島中學校長楊耀忠:最令我感動的是,整個廣場十多萬人一起唱起國歌的情景,非常震撼。閱兵和巡游井然有序,顯示了國家領導人具有很好的組織力和執政能力。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 國慶大典好震撼,由頭到尾都很喜歡,特別是10點鐘,天氣忽然完全變藍,真的很厲害。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楊釗:慶典充分展現中國的實力、精神及對未來的希望。印象最深刻是胡錦濤向來予人文質彬彬的感覺,但昨日閱兵時又盡顯軍事最高領袖的風范氣魄,可謂剛柔并重。
菁英會副主席霍啟剛:我祖父(霍英東)40多年前就來北京參加過國慶活動。加上我,現在我們霍家三代人都親歷了國慶大典,分享祖國的榮光。今后將把促進香港與內地青年文化交流列入自己的工作重點。
合和實業聯席董事總經理胡文新:看到國家越來越進步,亦很重視香港,希望香港人多些了解內地。
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場面比10年前更盛大,閱兵時國家最先進的軍備都出動了,群眾巡游非常偉大,充分看到過去60年的成就。
立法會專業會議成員梁美芬:整個閱兵過程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四位領導人畫像及講話錄音,以及空軍軍力大躍進,軍隊步操的整齊亦令人難忘。
立法會衛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閱兵式場面盛大,見到很多先進的武器,感覺非常之良好,希望日后能有更多人有機會返內地了解國家發展。
前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巡游結束前,超過五千名少年兒童涌向金水橋,場面令人感動。
駿豪集團行政總裁王英偉: 閱兵和巡游顯示了強大的組織能力,顯示國家在進步和發展過程中,很多人都付出努力,亦為他們感到驕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