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9日電 龔如心女士喪禮已于昨日舉行,致祭者眾,備極哀榮。香港《大公報》刊文指出,對市民大眾以至傳媒來說,對龔如心女士的離去,關注的是其別出心裁的喪禮靈堂布置,更感興趣的是其數百億遺產的去向問題。一些傳媒更已作好再報道一次“世紀爭產案”的準備。
毫無疑問,被昵稱為“小甜甜”的龔如心女士,其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可供談論的地方確實不少,特別是與家翁王廷歆爭奪丈夫王德輝遺產的訴訟官司,更轟動一時。說到底,翁媳對簿公堂,在中國人社會傳統觀念中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
不過,各方在關注“小甜甜”巨額財產的同時,其實也應該關注一下龔女士在其它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樣是十分難得的。就以其“訃告”中所列出的,她生前除了身膺華懋集團主席外,更是全國政協委員、原特區推委會委員、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名譽會長、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副會長,還是北京大學顧問教授、外交學院顧問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院士及肯尼迪政府學院龔如心中國計劃創辦人。看得出,其對國家、社會、教育及公益事務的投入與關心,不僅是口頭說說,而是有實際行動和貢獻,如果沒有一點實干和實績支持,這些機構的名銜不是易得的。
當然,市民大眾只是“看個熱鬧”而已,不管評價如何,對龔女士的聲譽也不會構成什么重大影響。但是,作為龔如心的家人、親屬和朋友,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的一些言行舉措或做法,很可能會對龔如心的一生名譽造成重大影響。
可以設想,假如龔如心的巨額遺產有些能夠用于社會,造福他人、造福大眾,支持國家的教育和人才事業,支持香港的公益福利事業,那意義的重大和對其“生前身后名”的正面影響就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相反,遺產處理不能平靜,再鬧出什么“世紀爭產案”,那就未免太令人替龔女士感到遺憾和惋惜了。(關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