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電 題:香港獨好時代終結 與內地融合步入佳期
作者 譚休伊
“香港獨好的時代已終結,”香港學者陳冠中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時發出了這樣的概嘆。
隨著國家即將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期,這樣的概嘆不會只停留在“精英”層面,而已經成為香港普羅大眾之共識。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18日在北京開幕,其重頭戲是審議“十二五”規劃(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建議稿,為中國勾勒出未來五年的藍圖。
美國經濟復蘇后勁不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未過去,香港這個易受外界影響的經濟體,在國家戰略格局中的定位幾何?早在“十二五”規劃草案塵埃落定前,高效運行的香港社會已持續“出招”,倡議粵港合作納入“十二五”的呼聲,頻頻現諸于香港各大報章。
為期四天的五中全會,足以影響未來五年。會議開幕前,港媒已進入“緊張”狀態,走訪消息人士及專家學者“拿料”,率先預告中國政策重點將從“十一五”時期的“民生五年”轉為”十二五”所規劃的“民富五年”。
曾跟逾30位港區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提交聯署提案,倡議香港積極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應對“內憂外患”的基本方向,是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深度合作,抓住國家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中國市場將是全球必爭之地,香港須把握未來幾年的黃金時間,快速占領市場! 劉兆佳認為,十二五時期,中國將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向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內需的蓬勃發展,給香港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中國不好,香港能好嗎?‘中國好香港好’的觀點,港人都接受了,”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在爭取納入國家“十二五”政策中的“動作”,比“十一五”顯得積極得多,游說團隊隨處可見。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教授盧永鴻則認為,外圍周邊疲弱,內地對香港有獨特的吸引力,尤其是香港的優勢產業,其“相對優勢”在西方地區未必能有所顯現。
香港特首在上年度《施政報告》中,主打“香港六項優勢產業”,六大“組合拳”包括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以及教育服務。
劉兆佳指出,提出發展六大產業的前提一方面是這些產業在香港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另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能配合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劉兆佳話語中屢屢出現香港“配合”、“協助”國家等措辭,他認為香港必須從國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優勢中尋找結合點。
“‘有著數問阿公’的做法已不合時宜,必須拋棄‘短視’和‘不肯承擔’,現在香港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貢獻’,”盧永鴻說。他認為,香港競爭力已不具“絕對”優勢,單靠一己的發展路,將非常難走。
對于香港各界給予“十二五”規劃的“執著”, 盧永鴻認為,香港與內地的民間交往再頻密,也只是“有闊度無深度”,必須有政策牽線,政府之間交往恒;,才是真正“推力”。 “光有合作的‘空間’并不足夠,還必須考慮合作發展的‘途徑’, ”他說。
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重點建議之一,是倡議國家規劃首次納入粵港合作中最重要的分工定位,這也被認為是 “十二五”挺港政策的核心著力點之一。
“粵港合作的方向、策略既定,‘是擺在那里的’,香港到底做得有多好,才真正值得探討,”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表示,隨著廣東工業升級,企業進一步走出去,引資需求進一步加強,香港“仍有可為”。
對于“粵港”這塊國家改革開放最早、市場化最成熟、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區”,劉兆佳認為,該區域既有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又有廣東這一全國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浉劬邆涑蔀槭澜缂壗洕鲩L極的條件;粵港組合將形成完整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集群。
距離2020年中國政府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只剩下十年。盧永鴻暢想香港迎上“政策破繭”,加速與內地融合的“黃金十年”:“未來應該過關都不用過,自由出入應該可以取代‘自由行’! (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