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 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18日電 題: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香港需搶搭快車
作者 賈思玉 于晶波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18日落幕,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定調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即將“破繭”。“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香港納入國家的總體發展框架,令港人甚為鼓舞。5年過去,香港自身和外圍的經濟發展環境有何變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香港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點,把握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抓住中國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就以上焦點議題接受中新社專訪。
冀搭“十二五”快車 避邊緣化危險
回顧“十一五”,劉兆佳指出,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但香港經濟根基并未動搖。在物流、貿易、專業服務等方面,擔當起內地產業的一個優質服務基地的角色;同時,利用國際金融平臺的優勢,強化了香港作為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橋梁的作用。
展望“十二五”,劉兆佳認為,香港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以“內憂外患”來形容并不為過。他稱,香港是一個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易受外界變化影響,且經濟結構不夠多元,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在社會、民生方面,亦有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劉兆佳強調,總體來看,推動與內地的深度合作,搭上國家高速發展的快車,避免被邊緣化,是香港應對內外挑戰的基本方向。他表示,“十二五”期間,香港的總體目標是在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和方向的同時謀求自身發展,從而賦予“一國兩制”新內涵,“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更高,不再僅是利用香港的資金和技術,而是利用綜合優勢,協助國家走向國際舞臺,在經濟、金融、文化、外交、區域合作、社會及環境議題等方面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市場全球必爭 港須把握良機
未來幾年,中國將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向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劉兆佳指出,內需的蓬勃發展,給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毫無疑問,中國市場將是全球必爭之地,香港須把握未來幾年的黃金時間,快速占領市場。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為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礎。“其實際效果尚待進一步發揮。”劉兆佳稱,兩地普遍認同“大門開了,小門未開”,冀望“十二五”時期,繼續落實和擴大香港服務業的市場準入范圍,制定CEPA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并允許珠三角地區在某些范疇“先行先試”,為香港服務業能真正在內地“落戶”并自主運作創造條件。
在區域合作及融合方面,劉兆佳建議,粵港有條件組合形成完整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集群,在金融、高端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發揮潛力。“另外,粵港位于東北亞與東南亞的結合點,可成為結合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的營運中心和商業樞紐。”
人民幣國際化 滬港可為“雙引擎”
此外,在國家金融體系現代化、人民幣區域化及國際化過程中,劉兆佳認為,香港是一塊天然的試驗田,“可幫助國家有步驟、有秩序地開放金融市場,做出更多貢獻。”
他指明,短期目標有以下四方面:第一, 對于內地由于資本帳未開放或要以試點測試市場反應的金融服務,爭取讓香港先行先試,如擴大企業在香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回流”內地的渠道;第二,在人民幣貿易跨境結算帶動下,促進兩地銀行間的資金流動,并吸引更多外國企業利用香港人民幣結算平臺的服務;第三,爭取更多內地、香港和外國企業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第四,加強兩地股票市場間的聯系,爭取市場參與者與中介者的互相準入,擴大兩地資金流動管道。
至于中央提出10年后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目標,劉兆佳回應道,香港可進一步引入人民幣離岸業務,上海則可承擔人民幣在岸中心的角色。香港不擔心上海發展會帶來競爭,反而會全力配合,協助上海的發展,使香港和上海成為驅動國家未來發展的互相協調、配合的雙引擎。(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