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跡象都顯示,有關方面打算用快審快判的方式“了結”方舟子遇襲案:10月10日,北京石景山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當事人之一方玄昌明確向記者表示不滿:“法院閃電開庭太倉促,我根本來不及取證。”(10月10日《北京晨報》)
法院的心情我們永遠不懂,也不去揣測了。但筆者想指出的是,審判“方舟子遇襲案”并非越快越好,速度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應該把本案審理成鐵案,即無論是在事實、程序和適用法律方面,都要既沒有瑕疵,也能夠經得起歷史和輿論的檢驗。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方舟子遇襲案由于其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實際上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影響性訴訟”,所謂“影響性訴訟”,顧名思義就是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訴訟,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為公眾普遍知曉和廣泛關注,能夠在較大范圍和一定深度影響立法創新、司法改革和人們法治和道德觀念的典型訴訟。
就方舟子遇襲案而言,它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刑事案件,而牽涉到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的權利能不能不受暴力的威脅?學術界如何建立起制度性的打假機制來取代個人打假?反過來,當一個學者面對“打假明星”的強勢話語時,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學術共同體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當由于法律滯后而對一些行為難以定性時,應如何加以彌補,等等。
從法院的角度來看,由于“影響性訴訟”本身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容易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傳播,因而通常比普通的訴訟更具有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對司法、立法乃至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其意義要遠遠超越解決單純個案的層面。司法機構在處理“影響性訴訟”時,要格外的謹慎,不僅要考慮案件本身,還應考慮案件對法治建設和世道人心的影響。但遺憾的是,在這次“方舟子遇襲案”的審理中,我們卻沒有看到應有的謹慎,看到的卻是“快審快判”的魯莽和草率,這不能不讓人質疑相關部門的專業素養,“方舟子遇襲案”也有可能從此成為社會肌體上一塊長期無法愈合的潰瘍。郭松民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