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四大行的財力,也沒有外資行的背景,地域性優勢明顯的中小銀行有著特定的客戶基礎,同時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業務模式。
招行二次轉型發展中小企業貸款
招商銀行總行副行長丁偉對理財周報說:招商銀行的二次轉型,也強調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實行完全和大企業貸款模式不同的六項機制來提升競爭力。
最近三年間,招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累計超過6000億元。招行中小企業一般貸款客戶數和貸款余額年均增長分別接近32%和30%,占全行對公貸款的比重目前接近50%。
按商圈貸款,一圈兩鏈
民生銀行零售銀行總經理艾民對理財周報說:對小微企業正式貸款到目前,貸款余額已經超過1400億。民生銀行80%以上的小微企業都是抵押貸款,擔保性和信用還款所占的份額不大。不過,民生銀行已經在積極嘗試,“比如說北京有127個商圈,做好規劃后民生銀行可以按商圈來貸款,一圈兩鏈,即供應鏈和產業鏈,都可以進行貸款”。
此外,民生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組織也進行了顛覆,實行事業部模式無疑是大膽的嘗試。自那時起,民生銀行就將大企業上收到總行作為事業部,而支行全部騰空做零售和小微企業。
做國內最好的中小企金融集成商
包商銀行個人金融部總經理陳立宇對理財周報說:包商銀行在業務發展道路選擇過程中也經歷過服務和產品同質化競爭的痛苦階段。從2005年開始,我們意識到,如果繼續與大銀行爭奪大客戶,必然會把自己推向傍大款、壘大戶的獨木橋上。
因此,包商行果斷進行戰略轉型,明確提出“將全行業務發展重點轉移到服務小企業上來”的市場定位,創新性地提出“做中國最好的小企業金融集成商”的發展目標。
新客戶3天放款,老客戶3小時放款
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總行市場管理部總經理助理、電子銀行中心主任鄭勇對理財周報說:泰隆定位就是為小微企業服務,“創業通”貸款、“道義擔保貸款”等基于地方文化建立起來的無抵押貸款,通過獨特的三品(人品、產品、押品)、三表(水表、電表、海關報表)小額信貸管理模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放款時間新客戶3天,老客戶只需3小時。因此,近幾年泰隆的資本年增長率達到40%左右,資本收益率在25%-30%之間,資產收益率升至2%。
泰隆貸款構成93%以上為個人信用貸款,截至今年上半年,不良貸款率為0.63%,雖然有所浮動,但每年都會控制在1%之內。我們對信用風險的規避主要來自與借貸方的交流,操作風險則通過泰隆學院和日常培訓、雙十戒律和親情“2+1”內控。
向中小企業扎堆的地方擴張
寧波銀行零售公司部總經理助理馮世鵬對理財周報說:截至6月末,寧波銀行小企業存款余額達到107.77億元,比年初增加15.59億元;貸款余額111.64億元,比年初增加21.18億元。
上市3年,寧波銀行累計服務了53000余戶中小企業,累計放貸余額380億元。而在風險控制方面,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僅為0.2%,在寧波銀行所有貸款中不良率最低。
此外,在中小企信貸的地域擴張上,寧波銀行也不僅僅局限于寧波地區,將觸角逐漸延伸至上海、杭州、南京、蘇州、深圳等地,而這些地區正是國內中小企業扎堆兒的地方。
在信貸客戶的選擇上,寧波銀行并不刻意區分行業,只致力于發現和培養有潛力的中小企業。
鼓勵企業主選擇興業為主辦行
興業銀行零售銀行管理總部副總裁鄭海清對理財周報說:興業銀行不斷創新自己的中小企業貸款產品,比如2008年推出的“興業通”,其服務于“成長型經營業主”。這是一個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包括“貸款融資”、“支付結算”、“家庭理財”、“貴賓服務”和專屬的“興業通”卡等五大服務內容。旨在鼓勵經營業主選擇興業一家銀行作為業務的主辦行。
截至2010年8月末,興業銀行共服務約30萬戶經營業主,其中,“興業通”貸款客戶約為2萬戶。
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在北京排名第一
北京銀行行長助理宋文昌對理財周報說:截至2010年6月末,北京銀行已累計對2萬余戶中小企業發放5000億貸款;中小企業人民幣貸款余額近1100億,較年初增幅近22%;戶數余額近3400戶,較年初增幅近15%;在北京地區中小企業貸款市場中,貸款余額排名第一。
北京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產品也比較豐富,有創意貸、智權貸、信用貸、 助業貸等,其貸款投放在北京中小企業貸款市場都占較大比重。
抓住“族群效應”,打造小企業信貸工廠
平安銀行中小企業副總經理蔣寧對理財周報說:平安抓住中小企業“族群效應”的特點建立中小企業的貸款與相關金融服務的模式,這樣有利于更加全面與有效挖掘更多的客戶。
同時,平安銀行2009年一年的時間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廈門成立了小企業貸款中心,專門經營小企業貸款。在上海小企業貸款成立時,平安銀行副行長葉望春表示,“平安銀行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小企業信貸工廠,像工廠標準化制造產品一樣向小企業提供貸款。未來平安銀行對小企業貸款的設計、申報、審批、發放、風險控制都將按照"流水線"、標準化的方式,進行批量操作。”(張莉 張慧宇)
參與互動(0) | 【編輯:孟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