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根源:流動性未能流入實體經濟
按理說,量化寬松創造的上萬億美元將極大程度地改善流動性,使金融市場真正“不缺錢”。但美國經濟目前仍復蘇乏力,其癥結到底在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美國經濟的真正癥結在于流動性雖進入了銀行等金融體系,但卻未能進入實體經濟。一方面,隨著房價的不斷走低,美國居民其實仍處于去杠桿過程中。過高的杠桿率也使得他們進行借貸意愿不足。另一方面,不以市價計入這一會計準則的變化,其實掩蓋了美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問題。在這些銀行同樣存在高杠桿情況下,惜貸也是在所難免了。這樣一來,結果便是QE的錢無法有效刺激經濟實質性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當美國商業銀行以零利率拿到流動性后,首先考慮的是購買5年期國債。因為這樣可以套得1.5%左右的利差。同時還會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入新興市場和商品市場中,以博得更大的回報率。
長江策略組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無論是QE還是QE2創造的都是基礎貨幣,但其必須有貨幣乘數才能進入廣義貨幣(M2)。現在的問題是,QE的傳導途徑已被堵塞。即基礎貨幣無法進入實體經濟。由于美元大幅貶值下資產價格普遍走高,拿到錢的銀行更愿意將資本投至股市、債券甚至海外新興市場。只有這樣的回報率才會更高。而由于目前住房、就業等關鍵市場還異常低迷,QE2要解決上述問題,現在看來基本不可能。只要實體經濟中一天沒有創造信貸需求,美國經濟就難言復蘇。除非一種情況發生,即美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轉型,從過去單純靠消費拉動經濟到一個革命性新興產業拉動增長。遺憾的是,從現實情況看,這種可能性很小。
WIND顯示,從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消費信貸就持續處于萎縮當中。今年8月,消費信貸按季同比下降1.7%,盡管跌幅較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但仍較07年金融危機前的峰值8.4%低出10.1個百分點。歷史上美國消費信貸的最快增長發生于1945年12月,當時該值曾同比暴漲93%。而過去10年中,消費信貸增長的最快一次發生于2000年6月,當時其一度增長了19.7%。《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從2008年9月開始至今,消費信貸只在3個月出現了正增長。期間平均下滑了3.2%。遠低于過去10年期間,消費信貸平均4.23%的增速。有意思的是,與目前消費信貸增長率最接近的一次至少還要追溯到1991年9月。當時美國經濟同比增長4.9%,稍快于目前增速。
事實上,消費信貸疲弱背后是美國家庭的高負債比率。WIND顯示,今年6月,家庭負債比率為12.13%,盡管較3月時略微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比過去10年期間平均值12.08%略高。另外,美國6月信貸市場未償還債務為5.22萬億美元,也高出2008年6月時的5.14萬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25日當周,美國M1貨幣供應量增加163億美元,至1.781萬億美元;M2貨幣供應量卻下降96億美元,至8.764萬億美元。資料顯示,今年9月時M2環比增長0.44%,不僅低于08年9月時1.01%的增速,也低于過去10年期間的平均增速0.48%。顯示實體經濟中的廣義貨幣供應仍非常疲軟。
平安證券宏觀部首席研究員孫方紅告訴記者,QE雖然創造了錢,但貨幣總量卻并未增加。比如拿上一輪1.75萬億美元來說,這部分錢其實是美聯儲代表商業銀行直接貼給企業的。但實質上,這些錢并未流入實體經濟。而美國經濟增長為何在今年中期開始全面放緩,主要就和QE創造的錢沒在實體經濟中運轉有關。這樣一來,只在金融體系中打轉的資金是不可能去有效刺激零售、住房和就業等實體需求的。現在有一種憂慮就是,一旦美國經濟真正開始好轉,QE的錢肯定會涌入實體經濟。屆時龐大的貨幣增量很可能會快速推高通脹水平。事實上,QE2目的是防止美國經濟二次探底,但本質卻是美國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參與互動(0) | 【編輯:孟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