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在兩年內將所有信貸類理財資產并入表內后,結構性理財產品和貨幣類理財產品開始取代信貸類理財產品,成為銀行新的主打牌。昨日記者采訪部分商業銀行了解到,目前新的結構性產品正在加緊推出,以搶占信貸類理財產品讓出的市場空缺。
結構性理財產品紛紛到來
昨日,記者采訪華夏銀行南寧分行。該行理財師余玉昌表示,信貸類理財產品停售對銀行理財市場的影響已漸顯現,受股市振蕩上揚以及信貸類理財產品停售后,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降低等影響,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相對平淡,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比一、二季有所回落。記者了解到,為了吸引客戶,不少銀行都在這個檔口加緊推出結構性理財產品。余義昌介紹,9月3至13日,華夏銀行將推出一款新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最低收益率為保底收益0.36%,最高預期收益率為5.10%。該產品為一年期,投資起點為5萬元。
隨后,記者走訪了五象廣場周邊幾家銀行,發現多家銀行也正在力推結構性理財產品。
銀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銀監會關于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新規出臺之后,隨著本月中旬銀監會 《關于規范銀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的出臺,信貸類理財產品徹底宣告出局。為填補高收益率產品的空缺,本月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大幅增加。以上周為例。據普益財富統計,上周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回落至50%以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則出現大幅上漲,發行數為28款,較前一周增加20款,市場占比為15.73%。
結構性產品的投資策略
單從最高預期收益率看,結構性產品與貨幣理財產品確有優勢。不過,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雖然最高預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業內人士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屬高風險投資產品,如果市場情況與投資者觀點不同,則投資者只能在產品到期時獲得受保障部分的投資本金。而近年來,結構性產品發生“零收益”,甚至“負收益”并不少見,僅今年就已有約20款銀行結構性產品出現“零收益”。 此外,目前許多結構性理財產品掛鉤股票、黃金、匯率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被認為是高風險產品,對投資者的專業能力和風險判斷與防范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除了關注風險,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關注理財產品相關費用。一方面,部分產品會收取銷售服務費、管理費等;另一方面,若投資者提前贖回產品,銀行一般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提前贖回額外違約金,數額一般在認購額2%—3%,因此投資者不可忽略這一問題,以免相關費用吞噬產品收益。
具體到選擇策略,有保本承諾的結構性產品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低風險產品。在資本市場不穩定的時候,大部分結構性產品有良好的抗風險特質。在標的資產狂跌近80%的情況下,許多結構性產品實現了完全保本或80%以上保本。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