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廣州多家銀行跨行取款手續費由2元漲為4元的“漲價”事件,引起了金融消費者對銀行收費的再次“口誅筆伐”。這一事件也最終使得國家發改委、銀監會于本月初聯合修訂了《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下發各家銀行征求意見,擬規定以下7項銀行業務不得收取任何費用:同行個人儲蓄賬戶的開立和撤銷;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立和撤銷;同城同行存款、取款、轉賬業務;無論以電子形式,還是紙質形式,銀行提供的不超過1年的本行對賬單服務;通過銀行柜臺、ATM、電子銀行等提供的境內本行查詢服務;通過POS、ATM機,或者轉賬電話提供的境內跨行查詢服務;密碼重置服務相關費用納入賬戶、密碼、電子證書等掛失費處理,不得單獨收費。《征求意見稿》還規定,商業銀行對同一賬戶不得同時收取年費和小額賬戶管理費。
從上海地區來看,在擬叫停的收費項目中,賬單打印是銀行目前普遍收費的,密碼重置費在新規中看似被取消,其實“改頭換面”納入密碼掛失費,而銀行目前也未就掛失和重置分別收費。其余5項則本來就是免費的。而客戶最關心的小額賬戶管理費、年費、短信費用、ATM機跨行取現等項目并沒有涉及。
為了理清紛繁復雜的收費項目,記者日前撥打了上海地區11家銀行(名稱見表格)的客服熱線,就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收費項目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型銀行中的“免費午餐”已經很難尋覓,而一些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還為客戶提供一些免費業務。面對這一現狀,本報也為讀者尋找了一些應對收費的“招數”,以幫助大家防止賬戶“被縮水”。5家銀行收取開卡費、年費、短信提醒費
在11家銀行中,只有工、農、中、建、交5家大型銀行收取開卡、換卡工本費各5元,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均是免費。東亞和匯豐不收年費,花旗收12元,位居第一,5家大型銀行都收取10元年費。在短信費用上,大型銀行除了交行免費外,其他4家銀行都收取2-3元/月的短信費,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中,除了浦發銀行收取2元/月外,其他都免費。小額賬戶管理費外資行門檻高收費貴
目前大型銀行中只有中行和交行不同時收取年費和小額賬戶管理費,工、農、建除了收取年費外,若每季度日均存款低于300-500元,還收取3元/季的管理費。
相對來說,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只收管理費,但是對賬戶資產標準要求較高。如深圳發展銀行日均資產(存款或理財產品)少于1000元,則收取3元/季的管理費;匯豐銀行日均資產少于100000元,則管理費為150元/月。
密碼重置費深發展最便宜
大部分銀行密碼重置費都收取10元,深圳發展銀行最便宜,只收取5元,匯豐銀行則最貴,為20元。賬單打印免費期最長一年
除了交行、招行、匯豐一年內賬單可以免費查詢、打印外,其他銀行都按照時間遠近收取不同的費用。免費日期從1個月到6個月不等,一年之內的打印費用從5元到20元不等。如果在中行要打印三年前的賬單則需要100元,相對比較實惠的是深圳發展銀行,雖然只有1個月的免費期限,但是1個月以上的都是5元/次。異地跨行ATM取現東亞最便宜
中行異地跨行取款統一收取12元/筆的費用。建行、農行都是收取交易金額的1%+2元。股份制銀行一般是交易金額的0.5%左右。有些銀行還設有手續費最高限額,如工行的最高限額為102元,匯豐為50元,花旗為15元。以取款1萬元為例,工、建、農均收取102元,而招行、浦發收取50元,東亞銀行只收取2元。
網銀跨行轉賬工行最貴
以轉賬1萬元為例,工行要收取45元,農行35元,浦東發展銀行10元,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2元,而花旗銀行免費。
面對名目繁多的服務收費,用戶必須見招拆招,才能減慢賬戶“被縮水”的腳步。以下5種方法可供讀者參考:
1.集中財力享受貴賓待遇大多數銀行對貴賓客戶實行免費優惠,比如跨行取款、跨行轉賬等。消費者需要精簡銀行卡,將錢集中放到一兩個具有較強理財功能、優惠較多的銀行,加入“VIP貴賓”享受特殊待遇,就能避開不少收費項目。
2.多刷卡少取現現在銀行收費多集中在和現金相關聯的業務上,多刷卡少取現也可以避免收費。
3.積極關注銀行優惠措施浦發、光大既沒有年費也沒有小額賬戶管理費,浦發更沒有開卡費。招行、深發展、匯豐、東亞、華夏不收取年費。
光大、中信每月前兩次跨行取款免收手續費,從第三次起收取2元/筆。興業、招行、民生跨行取款每月前三筆免費,第四筆起收取2元/筆的手續費。花旗、東亞異地同行取現不收費。
4.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客戶使用網上銀行不僅可以省去網點排隊時間、節約交易費用,而且很多銀行的賬戶歷史交易信息都可在網上免費查詢、打印。客戶還可以利用網銀轉賬,有些銀行也比柜臺轉賬更節省費用。
5.嘗試冷門免費業務消費者還可以嘗試一些冷門免費業務,如在“柜面通”中,招行、中信、華夏、民生、光大、深發展、廣發、興業這8家銀行的借記卡,可在彼此網點柜面上互通使用,進行存款取款,而且除了招行外,其他銀行都不需支付任何手續費。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