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利型理財產品、銀保合作理財、黃金投資理財、券商集合理財……在股市、樓市未來走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避險理財已成為居民投資的首要目標。今年以來,針對百姓理財的龐大市場需求,各家銀行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可謂“花樣百出”。業內人士提醒,銀行理財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鑒別,切不可盲目跟風。
謹防對賭協議風險
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普遍存在產品結構設計復雜、信息披露不透徹和投資收益含糊不清的缺陷。
一是產品結構設計復雜,產品說明書運用大量專業術語,超出普通投資者能理解的范圍。“我一個50多歲的人怎么搞得清楚產品說明書中‘定期贖回’和‘復利計息’的意思,我買的理財產品都是熟悉的客戶經理推薦,反正只要銀行按時給我分紅就行。”廣州市民魯先生的話代表了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的心聲。
二是新產品信息披露不透徹,產品設計存在一定陷阱。投資者殷先生告訴記者,最近流行一些新興方向的理財方式,例如投資藝術品和黃金。他接觸過一款“黃金理財產品”,其投資方式是,在產品的投資期限內,如果黃金價格上漲達到觸發條件后產品終止,則銀行向客戶分配現金;如果黃金價格下跌,則產品終止后銀行向客戶支付金條,客戶將獲得與其認購時相等克數的金條。
“這款產品類似于前段時間高盛和國內某些企業簽訂的石油對賭協議。對投資者來說收益是相對鎖定的,但風險卻很大,即協議期內如果黃金價格大幅下跌,則投資者將面臨巨大的損失。銀行的理財專員多半不會明確將這些潛在風險告訴投資者,而更多會強調黃金保值增值的潛力。”殷先生說。
三是針對中小投資者的理財產品單一,投資收益披露含糊不清,“固定收益”難以保障。記者發現,銀行在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承諾至少能夠獲得固定收益,但實際上,產品合約上并不允許所謂“保本條款”。
廣東深天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鄭緒華說,盡管銀行聲明會保護大客戶權益,但是根據相關規定,投資此類產品的收益并無法律保障,合同中也沒有保本條款,因此可能面臨損失本金的風險。
銀行應加強風險警示
專家認為,面對龐大的理財市場需求,銀行應進一步開拓金融產品創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同時,還應加強對風險的警示。
廣東舜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廖治超說,金融機構作為占有優勢地位的賣方,要不斷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出適合當前需求的理財產品,保障投資者的收益。同時,理財產品應提供更為人性化的產品說明,面對客戶的咨詢,銀行的理財專員應當恪守職業操守,詳細解答客戶提問,積極履行賣方風險提醒義務。
老百姓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也應當通過各種渠道詳細了解產品情況以及合約內容,維護自身權益。理財專家建議,市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理財規劃,切忌“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儲蓄存款、保險產品等可成為“理財籃子”的底部。其次,要增強風險意識,選擇有資格的機構購買理財產品,看清相關合同條款,根據購買能力進行理財。第三,要對新型理財產品的期限、費用、風險情況、客戶的權益與義務作全面詳細的了解,有效保障好自己的利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系副教授蔡偉宏說:“高收益通常與高風險并存。對于理財產品的選擇,投資者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預期收益越高,則面臨的風險越大。在金融工具如此發達的今天,無風險獲取高收益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