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怪胎,雖然擁有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但卻不具備與其相匹配的政治影響力,根本原因在于歐洲不能用一個聲音說話。2009年12月具有歐盟憲法性質的《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這一度被認為是歐盟在政治一體化方面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歐盟內部將因此更加團結。
但遺憾的是,成員國在債務危機中表現出來的并不是更加團結。因為無論是從債務額,還是從債務國經濟總量上來看,希臘債務危機都不應發展成歐洲層面的主權債務危機,但之所以危機陰霾久揮不去,關鍵就在于歐盟內部缺乏應對危機的統一的政治意愿,沒有在應對危機問題上形成合力。
歐元、歐元區,甚至是歐盟本質上都是統一的政治意愿的產物。沒有團結一致的政治意愿支持,歐盟不可能走到今天。但在希臘債務危機中成員國之間的巨大分歧,還有歐盟內部圍繞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新一屆歐委會、歐盟對外行動署的權力和人事紛爭,暴露出當前歐盟正遭遇罕見的政治分裂。希臘債務危機已不僅僅是一場經濟危機,更是一場政治危機。
希臘債務危機發生后,希臘等南歐國家一度呼吁德法盡快出資救助,不但遭到拒絕,還被指責“政府腐敗”、“國民懶惰”,南歐媒體則謾罵德國為“敵人”,歐盟內部不但“南北矛盾”陡增,還延誤了救助希臘的最佳時機。各成員國囿于自身利益,缺乏歐盟整體利益的大局觀。英、法、德等歐盟重要成員國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于黨派選舉利益考慮,過于迎合選民的意見,沒有發揮傳統“歐洲優先”的“團結精神”,不愿為歐元及歐盟發展犧牲本國利益。而當年德國領導人施密特、科爾等曾從政治高度出發,為歐元產生及歐盟發展帶領德國作出了較大犧牲。有報道稱,在救援計劃出臺前,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之間曾爆發過激烈爭吵。德國不想再當歐洲的“提款機”,而薩科齊則以退出歐元區相威脅,逼迫德國盡快同意出資救助。甚至有歐盟媒體評論指出,薩科齊此舉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占據道德制高點、爭奪歐洲領導權,而不是為了維護歐盟的團結。
歐洲領導人在救援問題上的分歧、猶豫和遲緩讓“金融大鱷們”看透了當代歐洲領導人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所以才敢對歐元大舉“獵殺”,讓希臘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甚至引發了外界對歐盟層面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普遍擔憂,“歐元崩潰論”、“歐盟何處去”的質疑聲,在時隔30多年后再次響起。正因此,牛津大學名譽校長、前歐盟委員會對外關系委員彭定康譏諷現在的歐洲領導人為“一群缺乏遠見的人”。
重塑團結統一信心
現在歐洲談論最多的不是如何才能更強大,而是歐盟是否能在危機中幸存下來。此刻,對歐洲來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統一的政治意愿是提振對歐信心最有效的工具。
債務危機的持續發酵最終讓歐洲領導人意識到統一政治意愿的重要性。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大聲疾呼,捍衛歐元地位和保持歐盟經濟穩定需要歐盟27國共同的“政治意愿”,呼吁用統一的政治意愿去擊破市場傳言。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