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6月11日電(肖前輝) 穿行在上海世博園各展館中,但見高、低科技同秀世博園,特別是不少展館給出的自然、回歸式的“低科技”城市發展思路,啟示人們的未來城市生活不止“爭高”,那些有效的“低科技”同樣也能助城市更為和諧更美好。
瑞典館館長任安莉對城市“低科技”有其獨到的理解。被問及“瑞典館有哪些高科技亮點?”時,卻道“美好的城市也需要‘低技術’”。耐人尋味的回答,是希望世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更加關注規劃和關聯性,而不只是一味追求技術尖端化。
瑞典馬爾默市的西港區,是世界有名的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在這個城市功能完善,幸福指數頗高的地方,“低科技”隨處可見:平板水泥屋頂鋪上土層種植草皮,不僅可以蓄水,減少暴雨對房子的沖擊,還有保持房間冬暖夏涼的作用;可持續發展小學里,孩子們的手工課場地不是現代化的教學室,也沒有深加工后的橡皮泥,在學校操場旁邊的天然菜園里,孩子們種菜澆水,用水和著泥土堆積各種渠道甚至建筑等等。
在世博園國家電網館前排隊的游客,則現場體驗了一番“低科技”帶來的涼爽。該館的設計是兩側建筑支撐起中間一個懸浮“魔盒”,形成建筑自遮陽區,在上海6月的炎陽下,參觀者可免頂著烈日排隊之苦,還能感受涼爽的“穿堂風”。
這里的排隊等候區上方還裝備了密集金屬薄片,當被加熱到80攝氏度時,溫差產生空氣對流,形成習習涼風。沒有消耗能源,沒有高科技的技術設備,只是將尋常的物理原理加以發揮,國家電網館給參觀者生動展示了自然“低科技”帶來的和諧城市生活。
“低科技”又稱“低技術”,是國際上最近流行起的一個詞匯,叫low-technology,或簡化為lo-tech,指的是工業革命前的傳統手工技術。在“拜技術主義”泛濫,日常生活中充斥現代高新技術的當今,“低技術”表達著回歸自然和傳統的思考。
本屆世博會上,展館建筑大都被穿上了傳統的“綠色外衣”: 西班牙館的藤條遮陽、中國館的“自遮陽”技術、主題館的綠化墻,無不巧妙運用自然之力達到夏降溫冬保暖的效果。而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德國漢堡之家、法國羅—阿大區案例館,則不約而同采用塑窗框提高隔熱效果,技術簡單效率很高。
正如有專家所言:城市的發展并不是科技越先進越好,“低科技”是高科技發展到一定境界后返璞歸真的表現,和諧生活要求城市發展手段更為多元化。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