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世博園區(qū)選擇在上海如此中心的地區(qū)?世博園里各個國家館是按照什么方式布局的?這么多漂亮的場館在世博結束后全都得拆掉嗎?2010年上海世博會今天才正式拉開帷幕,熱心的游客和網友們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種種問題。
昨天上午,上海世博會總規(guī)劃師吳志強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
擇址:迎合城市升級換代
這里是上海最老一片工業(yè)園區(qū),這里有大片棚戶區(qū)需改建
世博園區(qū)位于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區(qū),沿上海城區(qū)黃浦江兩岸布局。世博園區(qū)規(guī)劃用地范圍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東部分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為1.35平方公里。無論從上海那個角落過來,都非常便捷。
選擇在如此中心的地帶設世博園是不是太浪費?會不會給交通添堵?“世博園選址規(guī)劃的時候,有的建議在海邊,有的甚至建議到崇明島上去。”吳志強坦言,考慮了很久,反而在市內找到了那么一片合適的地方,“當時在上海的黃埔江上游,市中心的上游,這里是上海迫切需要展現(xiàn)的一片棚戶和老工業(yè)基地,這也是上海最老的一片工業(yè)園區(qū),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從產業(yè)的升級換代和上海的棚戶改建兩個方面來說都是特別需要的。”
換一個角度看,吳志強指出,選址這里,也是解決上海市中心黃浦江臨近上海中心的河水污染根本的治理方法———當年,這里老工業(yè)基地污染嚴重,治理環(huán)境已經迫在眉睫。“從另外一方面說,因為我們選擇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所以,假如當時仍有其他的提議,比方說是在崇明島或在更遠的地方郊外、海邊等等,大家要沿用一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我們還得造的一個假的城市出來,那還不如結合城市本身的發(fā)展需求來做這件事,所以經過反復的討論,大家還是認為這個地方是最好的。”
在吳志強的規(guī)劃中,老工業(yè)廠房的出路并不是只有一個“拆”字,相反地,他把這些工業(yè)廠房全部保留下來了,大規(guī)模的更新,把那些廠房按照整體規(guī)劃的功能改變成為展廳,再變成辦公室,再變成世博園的餐廳等等不同的功能。
布局:滿足主題滿場演繹
“我們拿出了人類的生活、影響50%人口的真實的生活來辦世博會”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轟轟烈烈的世博園規(guī)劃方案也在醞釀之中。2004年年初,40多家世界一流設計院及大師云集上海,參加討論世博園區(qū)規(guī)劃方案。作為上海同濟大學競標團隊負責人的吳志強至今難忘。
7輪淘汰之后,專家們必須在同濟大學方案、英國方案和美國方案選出決定性的一個。那一天,吳志強帶領的團隊笑到了最后。“我們當時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吳志強透露,“歷屆世博會都是世博園作為一個支撐體系,主導體系就是本身的館和館內的產品。而我們這次提出來一個完整的概念,就是整個世博園區(qū)將是我們的主題思想‘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一個演繹,叫滿場演繹方案。”2004年11月,吳志強被任命為上海世博園區(qū)總規(guī)劃師。
在規(guī)劃方案中,日本館被放在最東邊,美國館被放在最西部,而中國館放在中間,為什么這么放?吳志強揭開了其中的小秘密:“因為美國館是歷史上最吸引人的館,我必須把它拉到最邊緣去,把人流拉開來;日本館這幾十年來是做得非常吸引人的,所以也把它拉到最邊上去;中國館參觀人數(shù)最多,所以我把它放在門口,讓游客不需要走很遠,在門口就可以看到。”
“以前,有前輩問我:英國人拿出了水晶宮,當時人類的最高文明來辦世博會;法國人拿出了埃菲爾鐵塔辦世博會,美國人拿出了月亮上的巖石,我們中國人拿什么辦世博會?我呆掉了,整個問題很難,我想了很長時間。”到了今天,吳志強自豪地終于找到了答案:“我們拿出了人類的生活、影響50%人口的真實的生活來辦世博會。我們拿出可持續(xù)城市探索來辦世博,我們拿出整個世博園區(qū)作為未來城市的實驗和示范,是有人類意義的滿場演繹,這是讓我們可以非常驕傲的。”
拆除:時間由我們自定
“我們根據(jù)我們的能力進行拆除,可以慢慢拆”
當聽說除了“一軸四館”之外那么多漂亮的場館在世博之后都必須拆除,無論是游客還是網友都十分惋惜,“可不可以不拆?”的呼聲越來越高。吳志強坦言:“按照歷屆世博的原則,世博會上的外國自建館屬于臨時場館,一般在會后拆除。”
顯然,根據(jù)整個原則,不少外國館的建造設計都是按照臨時性標準設計和建造的,在設計前就考慮到拆除后材料的重復使用或直接降解,因此建筑從臨時性變成永久性,質量安全如何解決也是個大難題。但是,吳志強強調:“原則是要拆除的,但是,時間由我們自己定。”他透露,世博歷屆的另一個原則是,外國館將留下部分拆除的費用給主辦國,“我們就要根據(jù)我們的能力進行拆除,時間由我們定,可以慢慢拆。”
李曉莉、孫毅蕾、鄧瓊、曾璇、蔣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