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滿”和“生活自由自在”成為中外青年對人生幸福的共同理解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中外青年在這一點上表現出明顯的一致性。對外國大學生的調查中,排在第一的是“家庭美滿”(41.3%);第二是“生活自由自在”(30.8%)。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中,排在前兩位的同樣是“家庭美滿”和“生活自由自在”,分別為34.5%和31.1%。
兩份調查中,“事業成功”、“受人尊敬”、“富裕有錢”等選項的選擇比例均不超過10%。
采訪中,中外學生也表達出了相似的觀點。
“德國有句老話叫‘幸福不需要金錢’。很多沒什么錢的人一樣可以很開心。”德國女孩納迪恩說,我們把自由看得很重要,絕不愿失去自由。
在葉浩堃看來,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跟家人朋友愛人和睦相處,然后身體健康。他喜歡自由、不刻板的生活,不能忍受每天都在干同一樣事情。
家在江蘇南通的澳門大學學生管夢麟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尊敬父母,對自己的夫人孩子好。買一套房子,努力工作,也要照顧家庭、照顧父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調查中差異同樣明顯。外國大學生把“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當做人生最大幸福的比例只有2.5%。而在中國大學生調查中,這一選項排在第三,有16%的人選擇。
“能夠把這一點當做最大幸福,說明這已經內化成為我們青年的價值觀。”沈杰說。
這一點也體現在本次調查結果中。外國大學生對“國家未來”樂觀的有66.7%,對“城市生活未來”樂觀的有48.2%,對“個人未來”樂觀的達73.7%。
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則顯示,對“國家未來”樂觀的有67.5%,對“城市生活未來”樂觀的有52.4%,對“個人未來”樂觀的只有58.7%。
中國青年對個人未來的樂觀程度更低,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俊彥表示,我們用幾十年就完成了別人用幾百年完成的事,制度建設上會有不適應,這一點就敏感地體現在了青年的心態上。
“青年是時代的晴雨表,不了解青年就等于不了解這個時代。他們最能反映我們的未來。”他說。
沈杰在他寫的《“90后”:新時代變遷的風向標》中將“90后”的特點歸納為:更理性化的一代、更人本化的一代、更個性化的一代、更世俗化的一代、更娛樂化的一代。本次調查顯示,85.3%的中國學生認同“90后”“更加個性化”,76.3%的人認同“90后”“更加娛樂化”,58.3%的人認同“更加人本化”,47.2%的人認同“更加世俗化”,僅38.2%的人認同“更加理性務實”。
在“90后”的問題上,中外大學生的態度基本一致。64.7%的外國大學生承認,比起“80后”、“70后”,“90后”青年有明顯的代際特征。僅14.6%的中國大學生認同,“‘90后’與‘80后’、‘70后’區別不大”。
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劉俊彥,總記得小時候一日三餐玉米面加咸菜的日子。“那時候要什么都沒有。‘90后’的成長環境的最大特點,就是從小生活優越,從沒感受過物質的匱乏。信息化社會又讓他們視野開闊、信息來源豐富。但‘90后’看到的東西雖多,卻缺少生活體驗的深度。”
1987年出生的耶魯大學心理學專業大四學生邁克爾·勒文說,他12歲時,互聯網才開始流行,14歲時,手機才日漸普及。他認為“90后”的特點在于,他們對使用高科技產品更司空見慣,因為他們從差不多懂事起就已經被高科技所包圍。
1993年出生的德國女孩納迪恩·格拉吉斯則認為“90后”和“80后”、“70后”沒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更年輕的人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稍年長一些的人就要承擔責任,開始品味生活的煩惱了。”
正如一些社會學家所分析的,“90后”身上更多地體現出時代的特征,這20年,社會正處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化全面滲透的時期。互聯網的發展,更加速了代與代之間的分層。“代溝”一詞越來越多地掛在年輕人的嘴上。
邁克爾·勒文是耶魯Whiffenpoofs男生合唱團的團長。他們合唱團從今年5月初開始要在3個月內在17個國家巡演。在走訪過程中,他發現,雖然語言、風俗各不相同,其實各國青年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在學習上都挺努力、也都愛逛街、泡吧、在餐館聚會,也都對“世界杯”著迷。他覺得,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全世界的青年也越來越差不多,“90后”尤其相似。
他們都喜歡看什么樣的電視節目?調查顯示,外國大學生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娛樂選秀”(43.3%),其次是“體育賽事”(33.5%),第三是“電視劇”(32.5%)。
中國大學生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國內國際新聞”(50.0%),其次是“名人訪談”(42.9%),第三是“體育賽事”(39.6%)。娛樂選秀只占“21.2%”。
沈杰說,比起消費娛樂文化為主導的西方青年,中國的青年顯然更理性,這種理性也體現在他們選擇層次的豐富性上。中國青年顯然有著更為豐富和完美的心理維度。一個現代化正要起飛的民族,正需要這種心理作為支撐。
他描述了這種“完美”的心理維度:他們既有為公奉獻的一面,又有娛樂消費的一面;既注重事業成功,又注重生活自由;既生活在競爭社會,又生活在全球化的社會。每天8個小時以內,他們也許生活在這個高速競爭的無序社會里,疲于奔命;8個小時以外,他們又能進入全球化的世界里,他們可能在酒吧,和全世界的青年為每一個進球振臂歡呼。
“這些數據就像一個很小的孔,透過這個孔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的未來。”沈杰說。
(調查設計:馬明潔李濤韓妹;翻譯:劉坤喆;協助調查實施:本報世博青年周報道記者組和校媒記者組)
本報記者 黃沖 劉坤喆 世博會注冊大學生記者 劉暢 凌綺 胡翔宇
參與互動(0) | 【編輯:唐偉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