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世博園內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游人如織。游客們在這里細細品味,為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所進行的各類實踐。而在千里之外的都江堰,上海按中央的部署,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在當地政府和廣大市民的支持配合下也在打造另一個城市實踐區。
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截至目前,上海已基本完成對口支援都江堰市災后重建主體任務,即已完成“兩個95%”——完成援建總投資的95%,完成“交鑰匙”項目的95%。援建都江堰,也是重建都江堰。遭自然災害、戰爭破壞后如何“城市再生”,這是世界共同的課題,它同樣能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
最迫切的利益
就像震后都江堰,百廢待興,什么才是都江堰人最迫切的利益問題?上海援建指揮部提出目標——少有所學、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根據這個目標,先后確定了117個與災區群眾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的民生項目,投資總額82.5億元。其中,70個項目采用“交鑰匙”方式。
在岷江邊上,上海援建都江堰的22所中小學,大珠小珠落玉盤。這22所學校,去年9月1日前全部交付使用。在地震中失去左腿的官倫,對自己就讀的友愛中學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由愛心堆砌起來的學校,一個我心中最美的天堂。”
走進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寬敞的大堂和嶄新的設施,讓人心情舒爽。一個多月前,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全面開放。院長楊釗介紹,目前每天能接待1300多名門診病人,同時還有750人住院。“上海援建這個醫院,讓都江堰的醫療水平超前30年。將來,這里就是川西地區的醫療中心!”
在1.5平方公里的都江堰“壹街區”,28萬平方米的安居房設計獨特,既包含上海的石庫門元素,又融合了川西建筑的元素。為了“壹街區”項目瘦了30多斤的雷軍介紹,小區里還有圖書館、學校、醫院,并設計了綠化、湖泊。“搬進這個小區來,就什么都不愁了。”
如今,都江堰群眾中流傳著三句話:小孩上學要到上海援建的學校,看病要到上海援建的醫院,住房要到上海援建的房子。
最關心的問題
城市重建,當然不只是造醫院、房子和學校。老百姓有知情權,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必須及時解答。震后的都江堰人,和援建的上海市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確保新建筑的質量,二是援建資金究竟怎么使用。
建筑質量方面,援建工程質量管理過程全公開。指揮部副總指揮許解良,把“質量是工程建設永恒的主題,是經受歷史檢驗的標尺”這句話,作為自己的都江堰感言。上海市安質監總站與都江堰安質監站共同編制了建設工程監督實施細則,做到房屋質量標準公開。而在安居房施工質量監督過程中,監督組也特意邀請都江堰物業單位參與驗收。
而為了讓都江堰居民對入住房屋質量“放心無憂”,指揮部特意組織當地居民,參觀“幸福家園”二期。請他們一戶一戶地看,一間一間地查。監督工程質量的辛達帆,曾被一對看房夫婦拉住問“怎么保證新房間不漏水?”辛達帆就一項項講解,從房屋滲水、滲漏等功能性檢測,到窗臺欄桿高度的測量,再到驗收標準的確定。幾十分鐘說下來,看房者信服了,老婆說:“快去找裝修的,早住早享受”。
上海援建都江堰的資金,為82.5億。這筆錢怎么用好,許多人也很關心。指揮部除了在內部設置多把“鎖”,倡導“清風伴援建”外,還建立社會各界監督體系。指揮部主動向都江堰市兩會、向上海市人大報告援建工作情況。同時,做好援建資金和有關情況公開公示,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上海市紀委、市監察局開設了“抗震救災工作網上舉報”,接受群眾舉報,并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上海在全國第一個向社會公示援建資金安排、使用和項目實施情況,取得很好的反響。
都江堰人,樸素而又真情。當他們的疑問得到解答,涌上心頭的,是感恩。都江堰市翠月湖鎮清江村的熊澤全,用石頭在自家墻上,精心嵌出了一行字“共產黨對老百姓好”。
最長遠的規劃
“上海的援建,不是輸血,而要造血!”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援建指揮部總指揮薛潮表示,上海的援建,不能只是“硬件”援建,同時要有“軟件”援建。
在都江堰,上海共援建市級醫療機構6個、鄉鎮衛生所15個。這些,全部由上海的三級甲等醫院結對共建。像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就和瑞金醫院結對。根據實際情況,瑞金醫院為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制定了312條管理條例,醫療中心未來的發展規劃,瑞金醫院的專家也幫助修改了11次。地震前,都江堰老的醫療中心只有4個臨床科,如今增加到11個。以前醫療中心要招收一名研究生,都很困難。今年,全國卻有238名研究生,參加了都江堰市醫療中心55個崗位的競聘!
不僅醫療,其他援建領域也是如此。上海名校和都江堰全市60所學校一一結對,上海市社會福利中心幫助培訓都江堰綜合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上海供水協會完成都江堰水務系統76名管理人員培訓……在18個援建省市中,上海率先形成了“軟件”配套體系。
用成都市市長葛紅林的話來說:“上海作為生產力先進的城市,依附的許多生產關系和文化,也帶到了這里。”作為全國著名的旅游城市,都江堰會更注重“見物、見人、見精神”。上海的民政部門,幫助當地培養社工,注入現代城市的“公民精神”,將“為公共事業奉獻”的志愿者理念,帶到了都江堰。
不但如此,對部分項目,上海在“交鑰匙”之后,還將提供兩到三年的運行保障費用,采取長效管理措施,確保項目“落成一個,有效運行一個”。
從長遠來看,上海與都江堰的互動,正走上良性循環。越來越多的上海游客,到都江堰市旅游,拉動當地旅游業。越來越多的上海企業,到都江堰投資。都江堰的農產品,以“零費率”進滬,上海人津津有味地吃起都江堰的獼猴桃……
【結語】
城對城的援建,是情和情的交融,是心與心的守護。
結束采訪的時候,我們來到青城山的腳下,看見在芙蓉樹的一旁,有一片今年植物節剛種下的白玉蘭林。白玉蘭,是上海的市花,每年春季開花,最早帶來春天的消息。芙蓉樹,是成都市的市樹,每年秋季采種,帶來熱烈的秋天收獲。白玉蘭和芙蓉相互依偎,就在青城山的腳下,年復一年,生生不息……(晏秋秋)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