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來,市政府每年安排5.8億元專項資金,定向用于舊城內危樓、危房解危排險工作,至今已經解決了2.7萬戶居民的居住安全隱患問題。同時,今后五年,本市還將籌建150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住房和1500萬平方米的限價商品房。
人口疏散轉向“申請式”
市建委住房保障辦副主任李西燕說,舊城人口疏散要堅持居民自愿原則,由原來的“拆遷式疏散”,改為“申請式疏散”。愿意遷出原居住房屋的,政府提供多種安置方式,符合保障住房供應條件的居民,優先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優先審核供應。“比如,在崇文區草廠三到十條地區,愿意自愿搬走的政府安排了弘善地區的房源,不愿搬走的,政府出錢幫居民修房改善條件,來去都可以自由選擇。”
對于居民外遷騰退后的原房,李西燕說,如果是外遷比例不大的院落,將對正式房進行修繕改造,適當拆除院內的違法自建房,并將騰空房屋進行改造后,作為廚房使用,有條件的還可以改造成廁所!皩τ谕膺w比例比較大的院落,除了拿出一部分房屋改造成廚房、廁所外,還可以集中安置其他院落留住的居民,并適當擴大居住面積!
“微循環”讓舊城換新顏
2004年以后,隨著北京舊城整體保護力度的加大,各區積極開展了以院落微循環改造、街巷胡同環境整治、文保區試點為代表的“點、線、面”相結合的舊城保護、整治工作新實踐,堅持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和保護古都風貌并重的原則。例如,東城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本區平房院落、簡易樓和中式樓進行了調查,建立了平房區基礎數據庫。確定了以“微循環”方式實施平房院落修繕改造工作思路并啟動了試點,為舊城區“微循環”保護工作打開了新局面。
市建委副主任張家明說,微循環改造的工作程序是:居民提出改造申請→街道辦事處組織集體簽名→實施主體提出安置方案→街道辦事處組織居民討論→反饋意見給實施主體→實施單位修改安置方案→與全體居民達成安置協議→組織居民搬遷。
年底前萬戶改善居住條件
據市建委副主任張家明介紹,目前城四區正在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房屋修繕和市政改造工作,對舊城內44條胡同、1474個院落進行改造,涉及居民1萬戶!斑@次改造將在2008年底完成,并達到相關驗收標準!
通過危改,這些地區居民原來戶均住房面積僅20多平方米甚至10來平方米,拆遷安置后達到了戶均60平方米以上;特別是居住在破舊危險房屋的居民,由原來居住在沒有上下水、沒有燃氣的危險房屋搬進了成套住宅,享受到了現代居住文明。”
再建3000萬平米保障房
據市規劃委委員曹躍進介紹,為確保所有被拆遷群眾得到妥善安置,所有拆遷項目在啟動拆遷前都必須準備好適量的拆遷安置房源。自2005年至今,北京市已經為各項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工程拆遷等提供了約37000套經濟適用住房,建筑面積330多萬平方米。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本市將籌建150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住房和1500萬平方米的限價商品房。這些住房建設項目的拆遷,構成本市房屋拆遷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些保障性或者政策性住房,也是本市重要的拆遷安置房源供應渠道。(記者 王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