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房地產為重要支柱產業,轉向傾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上海徐匯區用3年時間完成了一個漂亮的“轉身”:房地產業的生產總值從半壁江山退居四大支柱產業末位。今年前4個月,房地產業實現稅收占全區總稅收的比重為14.2%,只有3年前的一半。而現代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59.86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稅收16.81億元,同比增長75%,占全區總稅收的比重從2003年的14%上升到近1/3。
《上海資源與環境藍皮書》主編、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博士王泠一認為,徐匯現象并不是孤立現象。他說,“十五”期間是上海地方政府完成“原始積累”的一個過程,房地產業作為贏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幾乎被當時所有的領導所青睞。前幾年,地方財政收入無法抵擋巨額的城市建設消耗。房地產的開發收入相當部分投入了城市建設。但是,要長期依賴房地產開發來保證經濟高速增長,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現實的。
對徐匯區來說,雖然經過了一輪房地產開發的高潮,但這個擁有5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沿黃浦江從盧浦大橋到徐浦大橋的濱江地段,仍有8.7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開發,一旦建起“豪宅”,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非常明顯。此外,區內還有不少企業搬遷騰出地塊,城郊結合部也有不少儲備用地,因此,有人曾樂觀估計,“房地產飯”徐匯至少還可以吃5年。
然而,徐匯區委、區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危機:作為資金密集型、資源占用型的產業,房地產行業雖然出政績容易,但畢竟是“一錘子買賣”,并且會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而造成城市發展的不平衡,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會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
因此從2003年開始,雖然還沒有清晰、完整的現代服務業概念,但他們已經有意識地對支柱產業開始重新排序,并引導區內企業和資金走出純地產項目,引向為如今的現代服務業配套的開發。
擺脫慣性依賴——
主動調整經濟結構,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在不少地方,當房地產業占據地方經濟相當比重后,往往形成一種慣性依賴。徐匯區為什么能夠實現轉型?
徐匯是上海的“黃金寶地”,過去一些人只看到了地價的寶貴,轉換視角,大家看到了更值錢的優勢。徐匯是上海傳統的科教文衛大區,區域內有中科院上海分院等104家科研實力強勁的科研院所,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14所高等院校,使現代服務業發展有了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徐匯區的現代服務業產業架構被確定為“1+6”,即發展信息服務業集群,培育專業服務業、旅游會展服務業、科技研發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生命健康服務業、國際交流和教育培訓服務業等6個重點行業,這與徐匯區具備的資源優勢密不可分。
以信息產業及信息服務業為例。上世紀90年代,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東海電腦集團等IT先鋒都在徐匯轄區內,交大則為行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徐匯區曾“孵化”和集聚了盛大、攜程、中國銀聯、美國電子藝界(EA)、日本的世嘉(SEGA)等知名公司。
不可否認的是,前期的房地產開發幫助徐匯區完成了“原始積累”,大量的樓宇也使得其后來發展現代服務業有了載體。徐匯的實踐說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地方政府應有意識地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在調整結構的同時,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3年轉型3年顯效——
經濟轉型是一個迫切而繁重的任務
位于徐匯漕河涇開發區內的上海郵通信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原電子工業部部屬企業,曾是國內最大的POS機生產企業。2005年,公司將生產基地向郊區轉移,騰出的地塊打算開發高檔商品住宅。
為了扭轉開發思路,徐匯區區委書記茅明貴兩上京城,把徐匯區的產業規劃、發展設想和地緣優勢等向郵通的上級公司——中國普天集團領導詳細陳述。經過幾輪磋商,普天愿意與徐匯區攜手共建18.6萬平方米的郵通高科技信息園。這樣,既符合徐匯區以信息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也符合普天集團的主業發展方向,可謂實現“雙贏”。
徐匯區的另一個優勢行業是專業服務業。目前,上海眾多廣告公司均注冊在徐匯,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及檢測、計量、認證、咨詢等行業也在此集聚,去年,專業服務業的營業收入達203.7億元,占全區現代服務業營收總額的78%。
3年轉型,3年顯效,2004年以來,徐匯區的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和區級財政收入已在上海中心城區中奪得“三連冠”。不過王泠一認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將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十一五”期間,徐匯區的現代服務業比重要從75%上升到80%,任務還相當艱巨。
王泠一分析,徐匯只是上海的縮影。作為資源緊缺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整體上面臨土地、能源等資源短缺的巨大壓力,經濟轉型的任務迫切而繁重,無論從經濟體制還是社會體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勵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