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的公共租賃房建設開全國之先河,其困惑也率先而至,核心依然是資金問題
在有法可依后的7個多月時間內,常州市在公租房之路上再躍一步。2010年3月底到4月初,常州市的155家公共租賃房住戶陸續迎來喬遷之喜。
2009年8月,《常州市市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正式頒布,成為全國首個地方性公共租賃房法規。分析人士認為,此后北京、廈門、重慶等地相繼進行公共租賃房規劃,也得益于常州的先行試水。
3月26日,常州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黨委書記戴曉榮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新的五年規劃(2011年~2015年)將在今年年底出臺,目前還在采集數據階段。”他表示,新規劃中,常州將在保障對象和資金來源上有所變化。
地方政府“舍得”
按照常州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副局長吳海泳的說法,常州的定位是“中等發達地區的地級市”。既不同于上海,又不同于西部城市,因而“就全國而言,常州模式還是處于探索階段”。
在這一輪探索中,常州表現出的是政策把握的前瞻性和地方政府的“舍得”。
常州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探索源于其2007年公布的“五年住房保障規劃”,這在江蘇尚屬首次,之后被省建設廳在全省推廣。“這個規劃對我們的住房保障目標有了明確。”吳海泳說。
十七大報告已經提出“居者有其屋”,但一直以來,一些部門和地方的管理者對保障房的認識仍停留在廉租房和經適房,且相關領域法律法規體系也不健全。
在常州這份2007~2011年的規劃中,“公租房”概念被首次提及。據吳海泳回憶,當時常州也借鑒了國外的一些課題和經驗,比如新加坡。當時的認識是,要保障買不起經適房、又不符合廉租房條件的“夾心層”。“規劃出臺的同時,我們也同時開始起草公租房管理辦法,主要是為了讓這個保障規劃可以更好落實。”
“當年我們也遇到了很大阻力,比如對財政收入、房地產市場受到沖擊的擔憂等,但最后大家的意見開始統一。”吳海泳說。
戴曉榮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關鍵是地方政府是否舍得。”
能夠一次性拿出3000畝土地,在土地財政依賴癥泛濫的當下,常州市政府的“慷慨”格外顯眼。
易居上海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對此表示,“對于上海這樣土地稀缺的城市,這種方式可能不適用。”他認為更好的解決之道是,鼓勵有地的企業和單位自建租賃房,滿足自己園區的租賃需求。“在建商品房時配建租賃房,讓企業自己去運營,在運營過程中,政府給予優惠政策,這可能是未來一個主流的思路。”
對于退出機制,常州市政府也已有所探索,比如建立嚴格的年審制度,不再符合條件的租戶,可以申請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過渡租住期。過渡期內,按原租金價格的1.5倍收取租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