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職工感嘆貸款難,公積金管理機構卻稱“受商業房貸擠壓,有款卻貸不出去……”有學者建議,應重新思考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定位,雷教授認為今后應該逐步把各地分散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集中改造為政策性的國有住房銀行。(11月29日《工人日報》)
專家的出發點無可指摘,但如果付諸實施最大的障礙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從理論上講,公民個人的公積金屬于私有性質,而不是國有。做為“管家”的公積金中心在未得到法定授權的情況下,無權處分和收益。另外,由公積金管理中心轉化而來的國有銀行,其經營和投資賠本了算誰的?賺了利潤,又如何分配?如果部分用戶寧肯讓自己的公積金“趴”在賬戶上,也不肯承擔經營風險,又當如何調整?
在公積金管理上,廣為詬病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管理上不透明、不公開。這正是導致出現郴州李樹彪案、北京劉毅案的主要根源;另一個是服務理念問題。個別地方的公積金管理者,不是將自己當成服務者,衙門習氣十足、效率低下,甚至變相給申貸人設置障礙,這也正是部分職工公積金貸款難的原因。
解決類似問題,將公積金中心“銀行化”并不是最好的思路。事實上,即使轉化成國有銀行,其行政化模式依然無法改觀,只會增加機構和人員,造成更大的成本開支和資源浪費。退一步講,即使真有必要將公積金交由銀行模式運作,現有的諸多商業銀行也完全可以擔當,而不必要另行增加國有銀行來操作。
站在繳存人立場上思考問題,公積金管理中心理想的管理模式應該精簡高效和透明化管理。武漢市今年已啟動公積金管理機構“四合一”,大幅度合并機構、裁減人員,實現了繳存戶無障礙通貸通取;從7月1日起,廣州市公積金將可以按月提取,使用范圍也有所放寬。一些城市已經實施人手一張公積金卡,就像醫保卡那樣,卡上的錢別人動不了。如此方便合理,再去搞什么國有銀行管理公積金,就純屬畫蛇添足。 (□畢曉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