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社會上出現“二次房改”的呼聲,引發人們對“住房夾心層”這個社會群體住房難的關注!白》繆A心層”一般是指既享受不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又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商品房的中低收入群體,這其中包括了許多生在農村后進城工作的大學生,這個群體在目前城鎮人口總數中占有相當比例。高房價對“住房夾心層”的擠壓效應,對我國社會良性發展極為不利。如何解決“住房夾心層”住房困局,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貨幣化補貼政策與市場房租房價嚴重脫節。對于城鎮大多數中低收入居民來說,住房貨幣化早就名不符實,住房保障只能依賴政府。而政府又很難有足夠財力對多數居民提供住房保障,隨著時間推移和新職工的增多,這一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在我國首次實行住房制度改革11年后,又出現“二次房改”的爭論。其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態?
房市失衡“夾心層”催生“二次房改”
談起房子,在北京一家著名IT企業工作的小劉不禁大倒苦水。這位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的碩士畢業生工作不到半年,月薪就超過一萬,在別人眼中,小劉的生活應該絕對是輕松如意,殊不知小劉為了買房的事情幾乎白了少年頭。
“雖然說每個月掙一萬多塊錢不算少,可是北京的房價太高了,一年攢十萬塊錢還買不到十平方米,更何況房價還在蹭蹭蹭往上漲!毙⒄f:“女朋友催我買房結婚,可我家里根本幫不上忙,我到哪兒籌錢去?”
說到無奈處,小劉不禁嘆了一口氣:“房價到底什么時候才能降下來。课覀兪裁磿r候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照顧?”
小劉只是眾多“住房夾心層”的一個縮影,這個群體正在普遍受到飛漲的房價的折磨。今年上半年以來,在實體經濟尚未回暖的情況下,我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扶搖直上,漲速、漲幅和經濟基本面“脫鉤”。9月份,深圳的住宅成交均價已超過20000元/平方米,創下歷史紀錄,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成交均價也在近期達到或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隨著房價的上升“夾心層”購房負擔越來越重,房地產市場購買力出現嚴重分化。據上海綠地集團內部人員介紹,該集團今年6月份推出的一個單套售價在250萬元以上的高檔住宅項目,兩個月內銷售一空,七成購房者是現金支付;而推出的另一個單套總價不過幾十萬元的中檔房小戶型項目,七成購房者卻是貸款買房。
針對房市的失衡現象,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國投資學會副會長劉慧勇、清華大學李稻葵以及住宅法專家李明等學者,各自提出了再次對住房制度進行改革的方案。由于是相對我國1998年首次實施住房制度改革而言,社會輿論稱之為“二次房改”。
“二次房改”能否解決“夾心層”之困
實際上,不同專家提出的房改方案不盡相同,以李明為代表的一些專家主張,政府應針對中等收入群體實行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制度,并建立配套的土地供應制度和房屋建設制度。劉慧勇則大膽提出,單位應成為住房供應主體之一。他認為由單位就近為職工提供住房,有利交通,可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李稻葵建議通過調節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來解決普通家庭住房難題。他認為,政府應加強直接參與住宅供給,通過主導一級住宅交易市場來解決房地產市場嚴重泡沫化的問題;同時,通過開征增值稅、交易稅等手段遏制二級交易市場的投機行為。
三種方案不盡一致,但相同之處在于都對當前房地產領域的過度市場化狀態進行反思,要求政府發揮應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專家并不否定1998年房改的成績,也并不認為“二次房改”就是要改變一次房改的市場化道路。
李稻葵表示,1998年房改的成功之處在于啟動了房地產市場,為我國今天成功抵御金融危機提供了發展基礎,同時,這次房改也增加了大量社會財富,提高了居民住房水平!拔覀儾⒉环穸ㄒ淮畏扛氖袌龌姆较,而只是想以漸進改良的方式更好地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他說。
“二次房改”是否真能解決“夾心層”的住房困局?不少人對“二次房改”推行的時機和可行性表示懷疑。
北京一家投資公司總經理楊少鋒認為,現在許多城市連困難家庭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修建的數量還遠遠不夠,更不用說為中等收入群體提供保障住房了,現在提“二次房改”為時過早。
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宋林飛表示,如果真的實行“二次房改”,如何保證公平將是一個巨大難題:一是享受房改的對象不容易界定,二是享受過上次房改的人可能再次享受。
曾多次參與國家房地產政策制定和修改的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認為,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仍處于“幼年”時期,1998年房改仍需繼續深化和完善,房市出現的種種問題主要是執行力度的問題,和宏觀經濟也有關系,在當前情況下推行二次房改“沒有必要”。
“二次房改”或許短期內難以實現,但它的積極意義仍然受到專家肯定。顧云昌指出,“二次房改”的提出本身就折射出一次房改的進程遠遠沒有結束,在實際推進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在原來房改的方向上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供應體系,采取多種措施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李稻葵說“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應該學會在妥善協調各方利益中發展,在前進中逐步解決大規模的公共管理問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