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行業利用壟斷地位獲得的大量利益,變成了各種名目的內部福利,這是高房價的最大推手。我們實在已到了非得以公平促發展不可的時候。房地產有無泡沫?何時破裂?都不是真問題。現在必須著手的任務是:改革財政體制,讓地方政府從房地產利益鏈條中脫身;打破壟斷,遏制過高收入階層的不合理形成;擴大有效供給,從速建設廉租房,減少經適房。
王福重
剛剛過去的十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了3.9%,這是全國房價連續7個月上漲。多家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目前的房價,已讓多數城市家庭難以接受,“買房難”已成“口頭禪”。為什么房價能“冒天下之大不韙”,一騎絕塵?想必在這背后,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素。
望房興嘆的人,抱怨的是開發商。問題是,誰是開發商?
當今的房地產業,是典型的戰國時代。國企、民企、外企,都運作于中。不但傳統的建筑企業在蓋房子,電力公司、煤炭公司、糧食公司,水利公司、化工公司、外貿公司、遠洋公司、飛機制造公司,都成立了房地產開發企業。這些企業,有天然的、巨大的融資能力,而且融資成本極低。“地王”的頻出,就是明證。所有這些企業,自覺不自覺間,結成了某種聯盟,任何降溫房地產的舉措,不管出自什么權威部門,都會遭到有效的抵抗。這已經被十數年來的博弈所證明。
地方政府也是房地產業的相關者。在現有的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收入十分有限。來自土地一級的收入,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地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房企在向地方政府“示好”。除了開發房地產,離不開地方支持外,房地產企業的主要稅費,如營業稅、契稅等,都是地方政府可以調節的。
十多年前開始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采取的是“穩定一批,放開一片”的方式。在福利分房體制下,一部分“有單位的人”,用較低代價獲得了房屋產權(盡管產權不完整),這些住房,叫法五花八門,有“成本房”、“房改房”等等,這在市場機制完備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其余更多的人,將獲得一定的貨幣補償,然后自己去市場上買房。貨幣補償,隨著房價節節攀升,已是杯水車薪。
與房改配套的政策,還有經濟適用房(經適房)、廉租房等。最初經濟適用房很紅火,因為地價便宜,優惠多多,地段也好,開發商有錢可賺,后來無利可圖,開發商熱情就慢慢降溫了。北京市今年幾塊經適房的地塊拍賣,幾無開發商響應。經適房最大的弊端是,所有的政府部門加起來,都難以根除申請者的信息造假以及其后的牟利,而且為一些部門自留了很大的尋租空間。武漢經適房搖號事件,不過冰山一角。結果就是,住經適房的人,不是最初政策指向的“夾心層”(不太窮,但又買不起商品房),而是高收入階層。其實,夾心層,不是政府最需要關心的,廉租房,才是政府唯一應有作為的領域,因為關乎最窮的人。任何國家不可能做到人人擁有房產,但是,人人都應享有居住權,而這是政府的責任所在。廉租房沒有產權,不能出售獲益,可以有效打擊經適房的貓膩。但是,直到現在,有關部門對建造廉租房積極性不高。道理很簡單:沒有利益空間,比不了經適房。
以上是供給者,再看需求方。
有人說,地價不決定房價,這有道理。只要有人買,一切都不是問題。那進一步問,誰是購買者?一定有媒體所宣傳的“剛性需求者”,要結婚的人,總要有新房。可是,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年輕人,可以買得起一個大房子,起碼在北京、上海,很難,實際上,這是幾個家庭,幾代人動用多年儲蓄的結果。如果靠剛性需求,房地產價格不可能一路凱歌。肯定存在一個實力強大的購買階層。
這個階層,就是富裕人群。各種富豪排行榜,“煤老板”,“溫州商人”,經濟發展,確實造就了一批超級富豪。可是這畢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拉動全國房價,所謂的“某某炒房團”,有轉移公眾注意力的嫌疑。而真正有實力拉動房價的,是部分行業的高收入群體。
中國的行業收入差距,以及階層收入差距,近十年來呈現不斷擴大趨勢。部分行業,利用壟斷地位,獲得大量利益,卻沒有集中于國家財政,而是變成了各種名目的內部福利,包括住房,這是高房價的最大推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