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代表美國的未來嗎?
有研究認為,到2050年,將有2000萬甚至更多的人遷往美國,其中大部分或許會落戶于紐約、洛杉磯、休斯敦、鳳凰城等更具活力的城市。
這些城市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美國內外不安定的人們,它們也和歷史上偉大的城市一樣,喧囂、生活節奏快、缺少舒適感甚至污濁。但經濟的繁榮卻使人們對這里的忙碌和污濁趨之若鶩。
“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碰撞交織,這里有精明的企業家,就算有黑手黨也在所難免……無論是紐約、洛杉磯、倫敦、上海、孟買,抑或是迪拜,這些城市或許無法在更加優雅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它們卻呈現出我們城市最有可能的未來藍圖。”
對于經濟學家智囊團、美世生活質量調查及《單片眼鏡》的排名榜,喬爾認為,答案和這些調查的評定標準一樣,往往都帶有主觀色彩,是狹隘的,甚至還帶有誤導性。一座城市的上榜理由,可能也是另一座城市的致命傷。
中國式反思
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筆下的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地方,存在“無限可能”。
可是,中國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出臺后,相關爭議接踵而至。
一種意見認為,“標準”是工業時代批量生產的產物,它的另一個含義就是千篇一律,試圖以固定化的模子刻鏤和復制出一片新世界。這很容易導致個性各異的城市削足適履,“千城一面”。
對于《環球》雜志的提問,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智力引進辦公室主任杜平認為,“它(《標準》)是不是把我們束縛住了?如果城市的發展都是一個模式的話,那就很糟糕了。”
不過也有人認為,廣受抨擊的“千城一面”主要是指城市的建設風格和城市外貌,而宜居城市標準關注的主要是環境、資源、公共安全、社會文明等軟性指標,這些跟“千城一面”關系不大。
《標準》自2007年對社會發布以來,“宜居城市”果然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甚至有媒體想當然的說,“XX市XX指標達到宜居標準”。
其實,三年多前就有學者質疑,《標準》有可能被曲解或濫用,變為評價城市或考核地方政績的依據,并與部分人的利益產生聯系,而競相攀比,則會導致各種評選活動雪上加霜。
“中國經濟發展有個特別重要的特征,地方政府是一只特別強力的推手,地方上的競爭成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巨大原動力。”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對本刊說,“這個過程中有正面的作用,但負面效果也不小。”
因《標準》由原建設部科技司組織評審驗收并得以通過,有輿論認為,這成了“權力在三維空間上”的又一次體現。“如果某市評上了‘宜居城市’,但市民卻不認可怎么辦?”這種意見引用美國專家蘇解放的話說,“城市是為人民建的,而不是為那些在高空中把城市當成幾何玩具的神仙們建的”,因此,“宜居城市”應該補齊民意短板。
于是,又有專家認為,《標準》之外還需符合其他標準:尊重“人”的權益,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盡管宜居標準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議,但這種創造或者努力畢竟是值得肯定的。”杜平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在中國現階段,提供一種城市發展的方向,至少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記者 劉新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