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買家:自住需求者抓緊交易
目前,購房者的心理是很敏感的,他們當然會擔心未來憑空增加5.5%的成本,所以很多剛性需求的購房者都在積極購房。目前與自住購房者積極選房盡快成交相反的是,一些投資客卻放緩了購房步伐。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客更看重的是房產項目的升值潛力空間,而營業稅優惠政策年底到期后走向如何還不明朗,如果屆時不再續期,投資客的轉手成本會相應提高,所以有一些小投資客現在選擇了暫時觀望。
專家建議:麥田市場總監吳存勝建議自住需求強烈的購房者,應當更多地關注房子的居住價值,遇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就要及時出手。特別是地段好、交通便利、配套成熟的房子保值性高。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猶豫太久就花落別家了,買房子價格固然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關鍵還是要適合自己,購房者應該捕捉隨時可能出現的購房時機。
賣家:高檔房趕在大限前出貨
未來一旦營業稅政策不續行,房主除了考慮交易成本上升外,還有需求和交易會不會保持旺盛,這關系到房產能否在高位中出售,因此為了避免不確定因素,很多房主適當放低了價格。
事實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業主將手中的房源拋出,導致一些區域的二手掛牌房源出現“井噴”現象。中易安房地產擔保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徐東華表示,高端物業掛牌量激增的情況比普宅更為明顯,而且出現了5%-7%的議價空間。
“這主要是營業稅優惠快到期的壓力所造成的,500萬元的房產要多交30萬左右的稅費,盡管是可以把稅費轉嫁給買家,但其出售難度無疑將增大不少”,徐東華說。
專家建議:從房地產交易網出示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場本月的拋盤量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值,達到了2.1萬套。今年下半年以來,二套房貸的收緊,以及網簽新政的推出,一度抑制了交易量。麥田房產營銷總監吳存勝建議,由于房產市場明年的價格走勢仍不明晰,因此建議賣房者,不要錯過拋售的好機會。
- 算賬
百萬房產最多增5.5萬稅費
營業稅優惠政策年底到期后,假如該政策不再續期,那么一單房屋買賣交易需要交納的稅費將增加多少呢?記者采訪了美聯地產等專業機構,為讀者算了一筆賬。結果顯示,五年以內的次新房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而房屋總價越高,則增加的稅費越多。我們假定的情況是原購買價為現在出售價的50%,而且交易是按照貸款全額納稅(不做“黑白”合同等偷漏稅行為),那么出售價為100萬的5年內次新房,增加營業稅為2.75萬元至5.5萬元;出售價為150萬的5年內次新房,增加的營業稅費為4.125萬至8.25萬。而五年以上的房產,由于交易時需要繳納的稅費中只有契稅和個人所得稅,并不涉及營業稅,所以并不受到影響。
- 觀點
續期
政策環境不可能抑制需求
●周宗楚(北京市中介行業協會副會長)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制約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提高,就會影響交易量,資金盤活不起來,會影響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降低營業稅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抬高房價,而是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量,讓資金流動起來。使“居者有其屋”,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如果完全取消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會使房產市場受到影響,對經濟發展不利。另外要說明的是,營業稅優惠政策是全國性的政策,不是北京單個城市能主導的。
●華國強(千萬家房產經紀公司總經理)
我覺得營業稅優惠政策年底到期后,應該還會再續期。主要是從大的政策層面考慮的,一是營業稅優惠確實在今年對樓市成交量的上升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明年,國家大的政策方向應該還是不會變的,會把促進房產交易作為拉動內需推動消費的手段,二是宏觀上還是會繼續保持寬松的金融政策,這無疑也將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繼續提供良好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對二手房行業“抑”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營業稅優惠在年底到期后,還是很有可能會繼續延期的。
不續期
成交量大增沒必要刺激市場
●徐東華(中易安房地產擔保有限公司)
我認為優惠到期后不再續期的可能性比較大。去年年底的優惠政策是在經濟危機和樓市低迷的大背景下出臺的,目的除了是為刺激樓市成交外,也是為了提振信心。而今年前三季度的成交量就已經達到了17萬套,全年的成交量預計可以達到18萬至20萬套左右,超過了此前任何一年的交易量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再刺激市場的必要了。再說了,現在離年底只有兩個月了,還沒有什么風聲和消息,我覺得續期的可能性不大。我覺得,如果今年第四季度整體經濟運行和樓市都沒有大的動蕩,那么營業稅優惠也就沒必要再續期了。
折中
完全取消會影響市場運營
●吳存勝(麥田房產營銷總監)
在優惠政策即將到期時,國家也許會推出新的折中優惠政策。因為國家必將進一步深化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而房地產是帶動內需的最好辦法,也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一環,它的發展是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如果取消,會影響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運營,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不利。另外,只有降低購房成本,才能有效地帶動資金流,從而提升房地產的交易量。因此,新的折中政策如果出現,必將對整個房產市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