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市場回暖,各地房價地價不斷上升,而開發商捂盤惜售的情況再次出現。近日,眾多媒體紛紛報道,15家因捂盤惜售的開發商被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住建委)約談、告誡,并要求在七日內完成整改。
政府出手整治捂盤惜售現象本來是件順應民心的好事,可是網民對這一措施的效果卻表示懷疑。新浪房產關于“捂盤惜售”的調查顯示,79.6%的網友認為住建委對開發商約談告誡不能有效遏制捂盤惜售行為。
北京市住建委告誡15家開發商
據《京華時報》報道,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從7月2日開始,住建委啟動了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整治月行動,加大了房地產開發企業不按期開盤、不進行網上認購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整頓力度。截至7月13日,已對25家今年6月份新開盤的在售樓盤進行了執法檢查。并根據房地產投訴監管平臺投訴和媒體曝光情況,約談、告誡了15家房地產開發企業。“被告誡的開發商必須對投訴問題進行解釋說明,同時明確整改辦法,在七日內完成整改。”這位負責人說,對于確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開發企業,一經查實,將依法嚴肅查處,并及時通過新聞媒體曝光。目前,對被查出有違法、違規問題的企業,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核實,一旦確認將從快懲處。
據《證券日報》報道,住建委新聞發言人稱,現在只是有人舉報投訴這些開發商有捂盤行為,接下來還會逐個調查清楚,確認是否真有捂盤行為,確認了才能向公眾曝光具體名單,現在還沒有到曝光階段。
盡管住建委沒有曝光被告誡的15家企業名單,但是這一名單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在互聯網上流傳。在新浪樂居論壇上,出現了因違規售房而被市建委約談的開發商詳細名單。而這一帖子位居上周論壇一周熱帖排名第一位。
網民認為告誡不能遏制捂盤現象
住建委約談、告誡15家捂盤惜售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初衷肯定是為了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對于住建委的這一舉措,大部分網民不抱什么希望。新浪房產關于“捂盤惜售”的調查顯示,79.6%的網友認為住建委對開發商約談、告誡不能有效遏制捂盤惜售行為。
網民為什么認為效果不大?在各網站的論壇帖子、博客文章和一些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發現一些原因。
從客觀上看,地方政府也是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受益者,土地出讓金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盡管北京市政府表示將增加土地供應平抑不斷攀高的房價,但是許多網民還是懷疑地方政府平抑房價的決心,甚至懷疑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與開發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位新浪網友認為,政府為了完成GDP鼓勵放任開發商炒樓,惡意抬高房價,促經濟轉暖,有虛假成分。地方政府及其國土部門的土地捂盤才是真正的黑手,這導致了房地產開發商的捂盤。
互聯網上一篇署名傅碩的文章也認為,政府剛拍了天價地后,就拿捂盤說事,實在沒理由。如果沒有捂地,哪有捂盤。政府管捂盤,也不是一天兩天,這些年來沒斷過,從來沒管好過,更沒有一家因此被罰。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政府無法界定開發商是否捂盤?除非銷售價格由政府來定。而政府定價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政府要買單。所以政府管不了捂盤這個事,管了也管不好。
對捂盤的開發商缺乏行之有效的懲罰措施,也是網民認為約談、告誡不能遏制捂盤現象的原因之一。
中國網一篇署名余豐慧的文章稱:事實證明,截至目前沒有發現因為捂盤惜售的開發商受到處罰和處理,也就是說嚴禁捂盤惜售的禁令只是停留在文件里和口頭喊叫之中。平心而論,對這次北京市住建委約談、告誡15家因捂盤惜售的開發商,最終會是一個什么結果,心存疑慮;會否動用真槍實彈,筆者不抱多大希望。
文章還稱,開發商的強勢地位,不僅普通百姓受盤剝和惹不起,就是住房和建設部門也讓其三分。況且,開發商一直把住房和建設部門看作自己的準主管部門。再加上開發商強大的勢力,利用金錢就可以撬動一切,使得一些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與開發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瓜葛,一些國家管理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受惠”開發商多多,就決定了管理部門在捂盤惜售這個定性彈性很大的違規事項上不可能對開發商動真格的。
《21世紀經濟報道》也有這樣的報道:2005年底,住房銷售火暴,房價逐日上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開發商向本報記者回憶說,北京市建委當時分別與開發商談話,要求開發商不要隨風漲價、捂盤惜售,甚至在現場放出“狠話”:如果拿到銷售證不開盤,我們(建委)來給你們賣房。2006年5月,北京市建委做出規定:開發商自領取預售許可證之日起3天內必須開盤,并應按整棟對外銷售;囤房不賣、捂盤情節嚴重的項目,將由市建委要求開發商上報每套未售房的價格,并在房產交易網和有關媒體上公布,所有未售房屋都必須按公布的價格出售,使開發商失去對項目價格的控制權。
規定甚為嚴厲,但聰明的開發商總能想出對策,捂盤的開發商干脆不領銷售許可證。市場低迷時,房地產開發商競相加快推盤速度和營銷力度;市場火暴時,即使違背規定,也有很多開發商捂盤惜售。“沒有誰真正的被嚴厲處罰過。”前述開發商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