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才是硬道理
“限價房”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早在3年前,浙江寧波就已建立起一整套限價商品房建設操作規則,從而成為全國最早探索實施限價商品房政策的城市,到今天更是成為北京、大連等城市的學習榜樣。
2005年5月,青島市政府也曾推出3個“限價商品房”樓盤。購買限價商品房需要許可證,要求購買者具備青島市內四區常住戶口、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沒有住房或住房面積未達到政府規定標準的家庭或單身者。
今年春,北京市建委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通報了醞釀建設一種以限制價格、面對特定銷售人群的特殊商品房,即“限價房”。這比今年5月底出臺的九部委文件中在全國推廣“限價房”的要求整整提前了好幾個月。
有分析人士認為,為了解決今年房價的控漲壓力和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問題,因為一些地方“限價房”的成功實踐,令“限價房”順理成章地成為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
政府原本希望,“限價房”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房價,擴大中低價位房的供應量。而老百姓也這么期待,焦點房地產網的一項調查顯示:40.99%的人認為北京限價房供應量加大,會拉低整體房價走勢,將會對整體房價產生一定影響。但在業界看來,拉低房價的實際效果究竟會如何卻很難預測。
“目前確定的部分限價地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充當了帶給購房人‘未來希望’的作用。”新華聯地產副總經理陳海旭向本刊記者分析說,只有限價范圍比周邊房價低25%~30%的情況下,限價房的價格與周邊商品房價格差距拉大,才具有操作的可能性,但從目前推出的限價地來看,目標很難實現。
上海的“兩個1000萬工程”(上海在去年新開工1000萬平米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和1000萬平米中低價商品住房,并力爭全年可預售面積2000萬平米,包括配套商品房在內的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占年內新上市商品房的比重提高到65%)不了了之便是例證之一。一位知情者表示,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購買者的標準很難制訂,各方利益不好平衡;同時,這些房源多位于上海偏遠地區,生活成本尤其是交通、教育等成本偏高。
而另一個失敗的例子出現在廣州。8月份,“國六條”實施后廣州首個“限價房”入市,限價6000元/平方米。但因該地塊周邊住宅市場均價也不到5000元/平方米,引起媒體和各方人士的強烈批評。有關“限價房”的“抬價”與“鬧劇”之說便由此而起。
今年第一個推出“限價房”的大連也未能逃脫爭議。目前大連的房產均價在5000多元/平米左右,而此次大連推出的“限價房”項目限價在5300元/平米,和城市均價基本上持平。“從這個角度而言,限價與不限價意義不大,購房者享受不到多少限價的好處。”
再回到北京,按照北京國土資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首次推出的限價商品房規劃建筑面積在200萬平方米左右,這個數字和每年推出的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數據一致。“可能對某個具體的區域有一定影響,但顯然,這200萬平方米的供應量,還無法達到抑制整體房價的目的。”陳海旭說。
廈門大學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郭曉武接受采訪時認為,“限價房”只是住房保障政策形式的一種,關鍵還是要看住房保障制度的整體構建。“作為保護中低收入階層利益的一項住房保障政策,限價房有助于緩解當前的住房矛盾,但說實話,意義不大。”郭曉武說,因為僅依靠“限價”是無法解決當前房地產的市場矛盾的。 ★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