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炮”著稱的房地產大腕——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前天在博鰲論壇上的雷人言論再次被大家罵的不輕,他這回拋出的觀點是,“跟居民工資比,改革開放30年來房價等于沒有漲”。他還現場算了筆細賬:1978年中國GDP大概3000多億元,現在是30多萬億元,漲了100多倍。1978年全國平均月工資28.6元,現在也漲了100倍。1978年中國的大白菜2分錢一棵,現在2元錢,也漲了100倍。而房價只漲了16.6倍,和工資收入一比,房價等于沒有漲。
有句話說的好,對作為開發商的任志強,咱們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實際上這種“拿一大堆數據把老百姓蒙得暈頭轉向”的論證方式,也早已是任老總玩了N年的慣用伎倆。正像有人總結過的那樣,任志強在預測房價走勢的時候,會用中國未來的城鎮化率、中國的人口、中國土地的稀缺來論證中國的房子永遠不夠,房價將永遠上漲。而在呼吁政府救市的時候,他又會說北京的房子空置了多少,全國的房子又空置了多少,政府再不救市就不得了。他在論述中國老百姓買房不差錢的時候,會說50%多的人買房都是一次性付款,根本不差錢,但轉過背他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嚷嚷政府不放開二套房貸政策攔住了多少多少人買房……既然數據是任其選擇、任其編派、任其拍扁了揉圓了的小姑娘,那任老總得出“房價等于沒漲”之類的結論可不是相當正常?
而真正值得說一說的是,任志強所謂的居民工資30年來漲了100倍,漲還是沒漲?
單看面兒上,從1978年的平均月工資28.6元,到2008年的平均月工資2435.7元(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8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9229元,含各類社保支出),說漲了100倍不算太夸張。可統計學常識告訴我們,扣除價格因素之后才是實際增長的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改革開放30年”學術研討會上,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曾這樣講,扣除價格因素,中國GDP30年來實際增長14倍左右,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9倍左右,農民收入增長6倍左右。這個“9倍”,任老總為什么不講?
按說雖然漲的是9倍,但也算是個突飛猛進的增長。但倒回去想想,1978年拿月工資28.6元那會兒是什么情況?那時候壓根兒還沒有商品房,人人等著分房,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制度還沒有動搖的跡象,誰家出的大學生都歸國家培養——住房、醫療、教育,在極低水平的情況下都被歸到了“分配”項而非“購買”項,28.6元的月工資里,就沒有開銷這些的地方。而現在的工資,雖然出現了9倍上漲,但要花的地方跟30年前絕對不一樣。
撇開住房——相信絕大多數人肯定不會感覺“房價等于沒漲”,來說說醫療跟教育兩樣。最近,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王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不易,因為目前藥品收入已經占到公立醫院總收入的一半,而財政補助所占比例較小,一些三甲醫院,財政補助占比甚至僅為2%。全國平均來看,財政投入僅占醫院總收入的10%,大量收入靠醫院自己創收。而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則在某教育協會年會上發布了一項數據:過去10年,中國高等教育全部投入增長約8倍多,但來自政府的部分只增長了3.5倍,而來自學費的部分增長了18倍。咱們不難明白,為什么工資漲了9倍,中國人花錢還那么費思量。
中國的方向肯定是拉動內需,但拉動內需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因為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大部分工資是用于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可供自由支配的開支不多、也不固定,同時中國人還需要自己保障自己、維持預防性儲蓄。中國人口雖然有13億多,但那跟真正的“消費人口”并不同義。正因為如此,在社會保障更加完善之前、在老百姓真正有錢之前,繼續穩住外需、保障國人收入增長才會成為當務之急。(毛穎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