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如此的重要。從民生角度看,要實現“居者有其屋”,房地產業和人人都密切相關;況且,房地產業也關乎到數以百萬計的工人,特別是農民工的衣食飯碗。從產業角度看,房地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強,它的興衰,影響到一大批產業的起落。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個產業,它未來的走向如何,我們卻只能依賴一些混沌不清的信息、專家評論來作判斷。
最近,有專家指出,目前,北京、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的房價還是過高,在現在的經濟大環境下,房價還將下降。更有北京社科院的專家預測,未來兩三年內,我國的房價還要下降40%-50%。另外,卻有報道說,三月份樓盤較為普遍地出現了熱銷。本人的幾個朋友也在給孩子買房,而且好像差一點就沒能買上。
不同的預測都是有道理的,但卻也都有瑕疵。看房價跌的專家,其依據一是房地產市場的巨大庫存量;二是房價和家庭年收入的比不合理。巨大的庫存量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它還和銷售有關,關鍵是在何等均衡價位水平,需求量會激增,這是無法測算的。如果能測算出來,我們直接就可以實現計劃經濟了。房價和收入比,其指標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質疑。按專家提供的標準,合理的比值是3:1-6:1。按這種標準,我國的房價,無論是在周期的高點還是在低點,從來就沒有合理過。按現在的房價,要達到合理水準,不僅房價要下降50%,每戶住房面積也要縮水50%才行。
一種標準從沒有起過作用,而市場本身又在持續運行,那一定是某個數據采集過程出了問題。這才是專家們應當好生研究的。
報道的樓盤“小陽春”,能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嗎?又有報道,某些開發商雇“房托”搶購,一人一天發50元。真假難辨啊,陷入混沌。
面對混沌,我們有必要厘清,房產實在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商品。雖然都是房子,但其中的差別卻非常之大。用一個極端夸張的比較說,天子腳下的豪宅是房子,邊陲小鎮的茅屋也是房子;紫禁城的金鑾寶殿是房子,王寶釧的寒窯也是房子。可見房子一詞囊括了多少商品品質的差別,抹平了多少需求個性的差異。總體上的房價,也熨平了多少不同需求的價格差異和價格的均衡。
因此,對于需要購房的人來說,對于有意投資房產,或房產股票的人來說,與其陷入喋喋不休的房價總體上是升還是降的爭論之中,把自己搞得混沌不清,不知所措;還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需要什么。我們可以選擇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房產進行行業的細分化,把我們的雙眼,緊緊盯住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觀察它們的變化趨勢。而對其它的東西,則只需用余光一瞥即可。這樣,可能會有更有效的決策。(曉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