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房地產商開始自食“囤房囤地”惡果,“地荒”正在演變為“錢荒”—— 哪些房地產商的資金鏈會最先斷裂
近日,地產市場有幾個數據倍受關注:
其一來自潘石屹:“國內房地產上市企業,速動比率(編者注:指速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比率,速動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強弱)維持在健康水平的只有四家。”
其二來自武漢一家房地產公司,該公司主動下調房價幅度達30%。
其三來自地產企業的年報:從已經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業績來看,只有華發股份等個別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為正數。保利地產每股現金流為-7.65元,招商地產每股現金流為-4.74元,金地集團的每股現金流為-7.52元,榮盛發展每股現金流為-2.53元,廣宇集團每股現金流為-0.11元……
種種數據似乎表明,國內的房地產企業正在面臨資金短缺的危機。
這多少讓已受“拐點論”刺激的房地產行業變得更為恐慌。就連在去年肯定樓市“無拐論”的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也放言,未來100天將是很多房地產公司發生劇變的100天。“受國際資本市場慘淡和國內宏觀調控銀根緊縮的雙重夾擊,中國很多房地產公司將在百天之內產生劇變反映,并進入前所未有的融資艱難期。”
為了與去年萬科董事長王石提出房價會下降的“拐點論”區分開,潘石屹對他的“拐點論”作出進一步解釋:“我說的拐點是針對房地產企業,而非房價。”
房價也好,企業也罷,幾個月內的多個“拐點論”在地產市場掀起軒然大波,一場“拐”與“不拐”的爭論此起彼伏。有旁觀者質疑,地產巨頭在這個時候拋出一個又一個拐點論,是否會讓市場更為恐慌性的出現土地拋售和公司轉讓,而使地產巨頭最終扮演中小地產的終結者?
銀行只青睞“優質客戶”
2007年,央行六次上調存貸款利率,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14.5%;同年12月5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日前,央行已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今年新增貸款量不得超出各行2007年實際貸款量(3.63萬億元)。業內人士分析,今年貸款增速將不會超過13.86%。
有知情人士分析,在“從緊”新政之下,受傷害最大的莫過于中小企業。
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董事總經理楊少鋒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房地產公司資金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取得:銀行信貸和銷售按揭;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占有資金(預銷樓盤訂金、建筑工程和材料的墊資);其他各種融資渠道(短期拆借、信托機構)。目前房地產公司的自有資金絕大部分用來買地,其余開發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信貸。”
同等條件下,銀行發放貸款通常都會優先考慮那些資產良好、財務規范的大企業,而大部分中小企業顯然不在銀行的“優質客戶”之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曾經開發過北京珠江駿景、珠江綠洲兩大商品房項目的廣州珠江地產今年從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朝陽支行)為旗下兩個新項目貸款1.5億元人民幣,用于房地產開發資金。根據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朝陽支行信貸部某相關人士介紹:廣州珠江房地產在北京的大多數房地產開發項目的信貸來源于建設銀行,“因為有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和良好的信譽,所以即使是在‘從緊貨幣政策’的2008年,他們也會是建設銀行信貸計劃中的一份子。”
據記者了解,目前房地產信貸抵押有兩種形式:一是抵押土地的使用權,二是抵押在建工程。房地產企業要在交付土地出讓金拿到土地使用權證和建筑規劃許可證后,由銀行和合作的外部專業評估機構進行半個月左右的資格評定工作。銀行根據房地產企業的所抵押的土地地段、未來發展情況、開發商資質、開發商信用等方面綜合條件來放款。
有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有些銀行在面對大客戶的時候甚至不需要抵押等一整套繁瑣的程序,而對于中小地產企業的貸款審核則甚為嚴格。
中珠置業房地產公司策劃總監苑學斌表示,“由于各家房地產企業的規模及資信程度不同,所以各商業銀行的信貸發放也會向資信度良好的大型企業傾斜。由于對企業自有土地資源和資金的審查嚴格程度都提高了很多,所以中小房地產企業從銀行融資的難度會加大。”
中小房企“割肉”
大型房地產企業有比較系統的全年發展計劃,遇到銀根緊縮、股市低迷出現了資金周轉的問題,為了不停止開發的進度,就只能選擇降價銷售。而對于中小房地產企業來講,資金短缺就只能選擇忍痛割肉甚至破產出局。
一位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舉了實例:北京通州的一個房地產商,原本打算去年9月份開盤,當時看到火爆的房地產市場,想存盤等到下季度的預售,所以沒有著急去領預售許可證。但令這位地產商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了:不出一個月,當他想開盤的時候,市場驟然變冷。到2007年年底,該樓盤周邊房價為8500元/平米,而此開發商的心理價位則是13000元/平米。該房地產商找到一家房地產經紀公司,希望能夠代理銷售,轉嫁風險。而9300元/平米的代理價格讓代理商望而卻步。目前。該樓盤的開發商仍面臨著極為窘迫的資金短缺局面。
另一個案例發生在福州。一家房地產商在去年年底開發一個樓盤中資金鏈斷裂,全高18層的樓已經蓋到12層,并且拿到了預售許可證,當時報給房管局和物價局的價格是8300元/平米,在市場上出售的打折價格為7800元/平米。要建設剩下的6層樓,開發商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當時找到楊少鋒的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報出了6200元/平米的代理價格。
“這個樓盤一平米的價格只賣5500元,如果按照開發商的地價和成本來算的話,加上稅收和管理成本,成本大概在5800元/平米,給我們的條件是6200的底價,這等于開發商并沒有賺取多少利潤。如此低價格的轉讓條件是我們一次性支付給開發商3000萬的價格,也就是將近20%的預付款。如果不是因為他的資金鏈緊張快斷了,那他會痛苦的作出這樣的決定么?這個時候,開發商考慮的不是賺錢,而是怎么在短時間回流,不會導致破產。”楊少鋒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