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針對少數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等問題,國務院強化、細化了房地產宏觀調控。
一是繼續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滿足居民自住性需求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
二是進一步通過稅收、土地政策與信貸政策調節住房供給與需求,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三是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特別是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
本輪房地產宏觀調控不僅涉及房地產二級市場(房地產開發、交易市場),而且集中力量于房地產一級市場(土地市場);不僅重視經濟、金融等市場調控手段的組合使用,更以行政問責的手段來確保宏觀調控措施的執行力。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開發投資實現平穩增長,住宅開發結構得到一定改善,但部分城市房價上漲依然較快,市場秩序仍需進一步規范。
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0日與8月22日,央行四次宣布加息,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提高到3.6%,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提高到7.02%,對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包括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也作了相應調整。加息使得房地產開發商資金成本增加,但是短期內對其資金成本的影響非常有限。對購房者而言,雖然加息將增加其購房的利息負擔,但是整體而言增加的幅度較小。盡管短期內加息對整個行業的資金面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未來央行連續加息,整個行業將面臨非常大的資金壓力。
為全面落實以前一系列調控意見中提出的住房保障措施,2007年8月召開了全國住房保障會議,旨在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相關配套文件將在會議之后陸續出臺。如果這些政策出臺后房地產市場秩序仍得不到進一步規范,全國或局部地區房價上漲過快的勢頭得不到有效地遏制,房地產供應結構仍然失衡,則不排除國家將進一步加強土地供應的宏觀管理,深度調控房地產投資與投機需求、出臺更為嚴厲的房貸調控政策以及征收物業稅的可能。
盡管受到宏觀調控的制約,房地產信貸業務蘊含的風險仍不容忽視:
一是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高負債經營導致信用風險。我國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自有資金較少,開發資金來源以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為主,企業資產負債率較高。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監管力度不斷加大,開發貸款門檻提高以及升息周期的到來,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鏈條日趨緊張,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就會導致不良貸款的產生。
二是房地產跌價引發市場風險。近年來部分地區房地產銷售價格上漲較快,容易導致市場價格過分偏離其真實價值,從而產生泡沫。一旦遭遇金融危機,經濟增長趨勢被迫中斷,會引起房地產價格下跌,作為抵押物的房地產價格也將大幅縮水,給銀行帶來不小的損失。
三是發放房地產貸款過程中存在操作風險,突出表現在:向手續不完備、“四證”不齊、項目資本金未全部到位的開發商發放貸款;向主體結構未封頂的項目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對借款人的財務分析不到位,對貸款的真實性調查不充分,貸后管理薄弱等。
四是“假按揭”蘊含道德風險。假按揭不以真實購房為目的,開發商以其他關系人冒充購房人,通過虛假銷售(購買)方式,套取銀行貸款,以達到降低財務成本,緩解資金周轉困難的目的。由于假按揭的申請人大多不具備還款能力且無還款意向,因此該類貸款已成為個人住房貸款最主要的風險源頭。
五是法律法規限制了貸款抵押品的執行,加大了法律風險。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六條“對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者抵債”,意味著如果貸款買房者拒不還款,銀行也不能將其居住的房屋變賣以回收貸款,加大了抵押物執行的法律風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