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起,央行年內第4次加息,其中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五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由現行的7.38%提高到7.56%。加息渠道中,雖然每次幅度都不大,但屢次疊加仍使得貸款成本出現明顯上升,據測算,自今年以來,5年期以上房貸戶還貸壓力已累計增長近10%。
市場普遍認為,雖然此次加息針對的是整體經濟過熱,但對一般房貸戶也形成了一定沖擊。
記者了解,目前,對于購買第一套住房的貸款者,銀行基本上都會按照基準利率的下限即基準利率85%貸給客戶。據計算,對于貸款30萬20年期,如果執行這樣的優惠利率,按等額本息還款法,與四次加息前相比,每月將多還106.44元,共計多支付利息25546元左右。
深發展零售銀行部有關人士表示,在多次加息之后,人們對加息已經有了比較好的抗壓性。但因利率頻繁上調,表明利率再度上調的機率非常大,從而會讓消費者產生對后期的成本明顯增加一個預期。
更直接的影響是,加息后,房貸利率升高,貸款購房者負擔加重,而市場層面的投資回報率的增長很難趕上不斷上漲的房貸利率,所以用貸款來投資房產已經不太適合。
據招行、中行等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至明年年底預計還有多次加息。而在這種背景下,定息房貸規避利率上調風險的優點將得到更大體現。目前,滬上擁有定息房貸業務的銀行將對利率水平進行調整,未來,上海各家銀行在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固定利率與固定利率之間,或將呈現更明顯的優劣競爭差異化趨勢。
理財人士建議,在加息背景下,“房貸族”應更關注銀行提供的創新型房貸產品,如氣球貸、雙周供及“邊還貸、邊孳息”等具有理財功能的還貸方式,彌補房貸利息支出。
加息·影響
- 銀行加息首先會提高開發商對銀行的還款壓力,同時,由于市場上部分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會減少投資、并把資金轉存至銀行,將進一步提高開發商的資金成本。
- 如同股市資金對儲蓄的分流效應一樣,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誘人,有的還上不封頂,受到風險偏好較強的投資者青睞。
房產業集中化或加速
僅時隔1月,央行就啟動了年內第四次加息,這是兩次加息間隔最短的一次。
可能促進房價上漲?
佑威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薛建雄認為,加息將提高開發商的資金成本,使得資金周轉速度放緩。開發商的資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于銀行貸款,一方面來自于業主的預付款。
銀行加息首先會提高開發商對銀行的還款壓力,同時,由于市場上部分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會減少投資、并把資金轉存至銀行,將進一步提高開發商的資金成本。薛建雄認為,在資金壓力增加的背景下,部分開發商或將加速推盤。
滬上知名房產專家蔡為民則認為,對開發商而言,加息只能說是影響輕微。一方面,實力房地產商對自身融資手段有一定的預期,另外,加息提高的是銀行貸款的利率。但是,對于現在的實力開發商而言,融資主要依靠的不是銀行貸款,而是依靠股票、發行企業債券、以及尋求房地產信托機構等手段,這些方式相對而言,受加息影響不明顯。
蔡為民同時指出,頻繁加息可能加速提高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有可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上漲。
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研究經理馬冀則認為,政府采取的加息政策,短時間內貌似溫和,長時間必定會量變引起質變,對于控制房價或許有所裨益。
對購房者實際影響不大?
在談到購房者會否因為頻頻加息而推遲買房計劃時,蔡為民認為,當今房價升幅遠高于加息的增幅,加上每次加息的幅度不大,月供的增幅也不大,購房者不會因為加息而推遲買房計劃。
薛建雄認為,對房貸者來說,本次央行加息必然會繼續加重其壓力,但因為加息幅度較少,因此心理上的影響將大于實質性影響。
相比理財品 儲蓄仍吃虧
4次加息及本月中旬利息稅的下調,使得加息后的稅后存款收益顯著增加。但與理財產品相比,儲蓄仍是相對吃虧的理財手段。
據了解,今年以來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銷售量猛增。上半年,滬上銀行售出非保本理財產品137.45億元,已大大超過去年全年67.17億元的水平。某股份制銀行個貸部人士稱,存款收益依然被通脹“吞噬”,促使投資者尋求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如同股市資金對儲蓄的分流效應一樣,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誘人,有的還上不封頂,受到風險偏好較強的投資者青睞。
雖然次貸危機帶來海外股市震蕩,但不少銀行仍看好掛鉤海外股票的理財產品。建行最新推出一款結構性產品,掛鉤在港上市的首都機場、香港中旅、中國財險、中國移動、中國石油。該產品人民幣投資的收益最高不封頂,若提前終止則可享受12%的年化收益率。建行人士稱,上述掛鉤股票均有回歸A股概念,歷史數據顯示,港股在成功回歸A股市場前后均有大幅上漲。
據介紹,目前市場上收益較穩定的信托類理財產品,1年期產品的收益率約為4.4%左右,高于1年期儲蓄定存的稅后收益。業內人士稱,加息后推出的理財產品,其收益還有可能“水漲船高”。此外,工行等推出比較頻繁的 “打新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8%至11%間,可作為防通脹的較好理財載體。
理財工具趨于多樣化,基金定投的收益,也是儲蓄不可能追上的。工行相關理財專家稱,倘若每月定投1000元,以平均投資回報率15%來算,堅持20年以后便能獲取150萬元的財富。據悉,工行聯合了15家基金公司開展第三期定投優惠活動,在9月30日以前還提供申購費率八折優惠。
加息·應對
理財品選擇免稅更適合
- 目前國內理財市場上,教育儲蓄存款、國債、開放式基金、人民幣理財、外幣理財、信托、保險等7大類屬于不用納稅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是否要納稅,對其投資收益有很大影響。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理財市場上,教育儲蓄存款、國債、開放式基金、人民幣理財、外幣理財、信托、保險等7大類屬于不用納稅的理財產品,在這“七種武器”中挑選,您的收益也許會更有保障。
1.教育儲蓄存款
居民的儲蓄意愿或將因加息預期而加強,而在所有儲蓄存款中,只有教育儲蓄存款是免征利息稅的,因此在國家未對存款利息下調之前,這類存款收益相對較高。另外,教育儲蓄存款比一般存款還能作為零存整取儲蓄,享受整存整取的利率。綜合免稅和利率優惠兩項實惠,教育儲蓄存款的收益仍然是當下普通儲蓄存款一倍左右。
2.國債
債券由于其收益穩定、風險小、往往為保守理財者所熱衷,但在加息背景下,國債收益與銀行存款利息之間的差異已經縮小。由于其享受免稅政策,從長期來看,個人投資國債還是教為合算。
3.人民幣及外幣理財
和其他理財產品甚至儲蓄相比,人民幣和外幣的最大優勢是銀行掌握了只有銀行才能進入的投資領域,確保可以獲得較高收益,且回避很多市場風險,但是流動性不佳。
4.開放式基金
隨著股市長期走牛的預期,基金也變得更加火爆,開放式基金高達100%的投資收益,讓所有想賺錢的人都成了“基民”。因此在現下銀行利率盡管在提高,依然無法阻擋儲蓄分流的趨勢。
5.信托
信托是由信托公司發行的金融產品,它是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委托權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的財產管理行為。目前國家對信托收益暫不收個人所得稅,是一種不錯的理財產品。
6.保險
股市的牛氣催生了保險市場上投連險的熱賣,按照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任何保險金都是免稅的,即領取保險金和理賠金是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為此,在購買了充足的保險保障后,可以將不著急需要,且沒有更好的投資去處的資金購買投資型保險,來獲得穩定收益。
(陳珂 李麗 卜春艷 胡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