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買到一套合適的二手房,宋先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看了80多套房子,甚至為了看房,專門買了一輛車。宋先生所做的這些努力,僅僅是想讓自己一家能成為北京近郊的一員,盡管擁有近80萬元的家底,他已沒法殺進城來。
宋先生不是北京市戶口,因此,沒有資格購買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商品房是他購置房產的唯一出路。目前城區房屋均價已過萬元,宋先生無法承受這樣的價格。包括本文中所提到的其他購房者,都因為是外地戶口而與保障性質的房子無緣,同時他們也無法承受市區的高房價。
實際上,即使具有北京市戶口,也往往難以受到政策的庇護而流入商品房市場中。北京市公共保障住房體系目前能夠覆蓋到的中低收入、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不到總戶數的10%。截至2007年2月底,北京市能享受到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政策的家庭為21.6萬戶,而北京市共有約530萬戶家庭,依然有大量的人群處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夾層中。這類 “夾心層”人群不得不強闖商品房市場而退往城市邊緣。
宋先生的買房歷程始于2006年5月。他當時有兩個打算,一是給兒子幾年后結婚用,二是自己和老伴最好能和兒子住在一起,所以一開始他瞄準的都是三居室的房子。宋先生積蓄有近80萬元,因為兒子收入并不高,他打算湊全款買房。但是當時城里三居室的房子已不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交通較為便利的通州。
“他2006年5、6月份的時候開始看房,到2007年5月,已經看了60多套房子了,2006年年底為了看房,買了一輛車。”小趙是通州一家房屋中介的員工,宋先生的買房業務,主要是和他聯系。
根據小趙的介紹,因為買房會花掉所有積蓄,宋先生挑選房屋非常謹慎。 “因為是買了自己住,也不是有錢人。只要有點毛病他就不買了。”小趙說,來通州這邊買二手房的,絕大部分都是這類的自住客,對資金尤其謹慎也是這類購房者的普遍特征。宋先生不喜歡塔樓,只想買板樓。而且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套房子,各方面都很滿意,只是這套房子是獨立供暖,取暖費比集中供暖的房子要高一些。因為這一點,宋先生最后還是放棄了。
到2007年10月份,宋先生又看了20多套房。 “本來他要買三居已經很費勁,這個時候房價漲了很多,他更買不起,后來就只看兩居的房子了。”小趙說。一直到2007年10月小趙離開了通州的那家房屋中介,趙先生還沒有買到房子。
在以前,二手房往往代表著較好的地段和中心的位置,現在則不同,許多人只有在近郊才能尋覓到自己能承受的二手房。據北京中原三級市場部公布的統計數據,2007年1-11月,北京近郊 (通州、房山、大興、昌平、門頭溝)二手房成交量為24560套,同比2006年增長幅度高達72.7%。以通州為例,新華大街沿線、地鐵八通線沿線的二手房市場就很活躍。 “來這邊租房的人也特別多。”小趙說。八通線沿線的眾多新興樓盤,因為這條地鐵線而備受追捧。現在幾年過去了,這些樓盤的二手房市場開始出現,那些資金實力有限的購房者,開始來到這里尋找自己的家園。八通線也因此變得日益擁擠,根據地鐵站的工作人員介紹,從2007年10月份開始,在早晨7點到8點的上班高峰時期,八通線開始前所未有地實施進站限流。 “現在坐地鐵上班也會遲到了,經常要排隊等好久才能進地鐵站。”一位上班族說。
在一家媒體單位工作的小楊,2007年7月在通州九棵樹地鐵附近買了一套二手房,2005年的一居室,總價40多萬元。“城里的二手房根本就買不起了,就算買得到也只能是60、70年代的老房子。”楊說。他有一個同事宣武區買了一套二手房,是2000年的房子,總價90多萬元,面積和他購買的房子基本相當,每平米的價格卻要多一萬元。
哪怕是郊區的二手房,也難以輕易買到。小楊說,2007年7月下旬,他當時看中了通州藍調沙龍一套二手房,精裝一居室,50平米外送一個20平米的花園,總價40多萬元。 “當時沒有來得及訂,結果當天晚上就賣出去了。好房子太多人買了。”
后來小楊終于買到了現在的房子,當時價格是6800元/平方米。 “7月份買的時候價格基本上是這樣,8月價格就有大漲,現在已經到了1萬多。如果錯過了那段時間,現在肯定買不起了。”
“因為上班不用朝九晚五,時間比較自由,所以住得遠一點也沒有太大關系。”小楊說。現在在北京近郊買房的人不少都是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的。去年5月,小楊還和單位幾個80后的同事一起去看過位于燕郊的上上城的房子,當時吸引他們的是上上城小戶型、低總價的廣告。 “看了以后覺得距離太遠,質量也不是很滿意。”這樣小楊從遠郊回到了近郊。而另外一個媒體行業的工作者包先生則將自己變成了燕郊居民。包先生來北京4年,一直都居住在市中心。2006年底,他購買了燕郊項目星河皓月的房子。“小時候最擁擠的時候,我的房間基本上只能放床、寫字臺,都是貼著墻放的。特別擁擠的環境很容易心煩,所以我一直都想買一套面積稍大的房子。我不想買二手房,能承受得起的房子只能到燕郊去找了。”包先生說。一開始他也看過城里的房子,當時他看過的印象比較深的是奧運村那邊的一個小戶型的房子,精裝修,50平方米,當時總價50多萬元。各方面都比較滿意,價格也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內,但他實在不愿意忍受過小的面積,毅然排除了在城區買房的可能性。在燕郊,在總價相當的情況下,他如愿購得一套120多平米的三居室。月收入約5000元的他每月要還房貸2000多元,即使是在燕郊買房,對于他來說也相當吃力。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燕郊居民,回家以后手機享受河北漫游的價格,盡管如此,相比在城里的蝸居,包先生依然更為滿意現在的選擇。
隨著最近幾年北京市四環、五環外的新興樓盤慢慢成熟,二手房的購買市場還會逐漸外移。中原地產華北區總經理李文杰說。
目前北京城區遍地開花的幾家大型房屋中介,在近郊和遠郊區還難覓他們的門店,這種情況也許在不久以后就會改變。懷揣著脆弱金錢的夾心層們,在城區房價上不著天、保障政策下不著地的位置上,只能一路離城而去。(胡芳潔)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