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真的要來了!昨天,中國政府網全文公布了《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其中“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的提法最為引人關注。在近期關于房產稅起起落落的大討論中,這9個字的論述作為權威調控部門的標準提法,意味深長。
房產稅處在“待批”階段?
在輿論近一個月的求證之后,房產稅的猜測與澄清讓人有些審美疲勞。不過,在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眾多財稅體制改革稅種中,房產稅依舊最為引人注目。
在國家發改委這份長達4000多字的《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關于房產稅的表述僅僅有“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9個字,意見中也沒有提供有關房產稅的進一步的細節。不過,這9個字的表述卻將近一個月以來的房產稅開征風波推向新階段。
稅法專家、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桓表示,目前看來,房產稅征收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房產稅的開征方案很可能正處在‘待審批’階段,決策部門會根據市場形勢決定是否出臺、何時出臺”。
首套房可能免征
房產稅是以房屋為征稅對象,按房屋的計稅余值或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向產權所有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
今年4月17日,新“國十條”提出,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導個人合理住房消費、調節個人房產收益的稅收政策”,由此引發業界對于出臺房產稅的聯想。隨后,關于房產稅是否開征經過多次反復澄清,讓人眼花繚亂。
而之前房產稅出臺聲音最盛的上海一直處于漩渦中心。最新的版本是,上海征收房產稅方案已經上報中央。根據廣為流傳的初步草案,家庭人均面積是衡量是否征收房產稅的重要依據。如果符合征稅條件,需按年支付相當于房產價值8%。的房產稅,計稅基礎為評估價而非房產成交價。
劉桓認為,本輪樓市調控的思路是打擊投機、抑制投資、保護消費,從這一點來看,房產稅也應區別對待,采取首套普通住宅免征、二套適度征收、二套以上重征的方式。
出臺時機取決于經濟走勢
房地產界和經濟學界對房產稅該如何征收、能否抑制房價分歧明顯。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認為,物業稅和房產稅一旦征收,對市場的影響會非常大。“社科院有個研究日本經濟的學者說,日本征收房產稅后,房地產行業立刻垮了下去,20年都沒有再起來,經濟也一路下滑”。
不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等權威稅收專家對于房產稅能否促使房價降低表示懷疑,“在房價上漲預期明顯的情況下,房產稅可以轉嫁給購房者,起的作用卻是火上澆油。”
劉桓分析說,新“國十條”出臺后,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一些反應,而未來市場是否能夠保持平穩運行、緩慢增長,將成為房產稅是否出臺的決定因素。
地產股再遭重挫
地產板塊則在等待“靴子落地”的過程中一路下挫。
在上周“三年之內免談房產稅”的消息刺激下,地產板塊全線上漲,整體漲幅超5%。但國家發改委隨后稱“三年之內免談房產稅”的講話不代表國家發改委立場的表態,則讓地產股再次受壓。
昨天,地產板塊早盤一度翻紅,但隨著上午國務院同意“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的消息出臺,地產板塊午后大幅跳水,萬科A(7.21,-0.22,-2.96%)大跌近3%,天津松江、海德股份(7.76,-0.56,-6.73%)、金山開發(7.21,-0.50,-6.49%)、格力地產、宜華地產(5.64,-0.36,-6.00%)、中關村(7.05,-0.45,-6.00%)等跌逾6%。截至收盤,地產板塊跌3.41%。
房產稅不是“萬能藥”
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物業稅、房產稅在媒體的不斷聚焦下,似乎成為了政策調控房地產最有效的“殺手锏”。
按照經濟學家的思路,我國樓市的現實是,“占總人口10%的富人把房地產交易量的50%都買去了”,因此,通過開征房產稅,增加炒房成本,從而起到打擊投機、促使高房價合理回落的作用。
房產稅的主推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過,樓市調控“沒有稅收調節是萬萬不能的”,不過,僅僅靠房產稅卻“不是萬能的”。
的確,隨著巨大的銀行信貸投入,大量逃避通貨膨脹的避險資金進入樓市,由此助推房價不斷攀升。近期偏緊的宏觀調控讓大量資金從股市和樓市中撤了出來,“瘋狂大蒜”的故事還未完結,市場又迫不及待地上演新一輪農產品(16.00,0.20,1.27%)跳漲,“蒜你狠”、“豆你玩”等農產品價格漲價的背后隱現資金炒作的影子。
此外,房產稅說到底還是一種需求上的管理,針對的是買房者。新政一個月來,開發商們集體觀望,價格下調的跡象并不明顯,財大氣粗的地產商們知道房子是剛性需求品,需求只能被暫時壓抑,而不可能減少,短暫的壓制很可能制造今后更猛烈的上漲,所以他們有恃無恐。如何針對開發商,從增加供給入手,同樣值得關注。
而對于房地產市場而言,任何一項樓市調控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房產稅也不是“萬能藥”。如何改變“中國是全世界少數沒有大面積經濟適用房的國家”的尷尬境地,如何通過政策有效搭配、增加供給、管理需求,才是房價調控的“殺手锏”。 (邢飛)
參與互動(0) | 【編輯:林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