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加速城中村改造的進度,城內的琶洲村、林和村和瀝滘村接連提交方案。這被政府當作標志事件,認為拉開了廣州史上規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序幕。此輪運作的基礎不同以往,將采取徹底的市場模式全面向開發商開放。這次大提速的深層考慮是,廣州希望借此積累新的改造經驗和模式,順利籌集上千億元資金,從而在至多十年內全部完成138條城中村的改造計劃。
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廣州城建中棘手的部分,礙于集體土地的性質,以及所涉利益的復雜糾結,城中村的城市化進程始終緩慢。最近幾年,廣州在推進珠江新城CBD建設過程中,推動形成了獵德模式,亦即由開發商墊付資金、政府出臺政策、村委會協助,而村經濟實體成為改造的主體。獵德村的改造項目從2007年10月開始動工,一直被樹為廣州城中村改造的典范。
繼獵德模式之后,廣州花地村開創了另一種舊改思路。在空余土地不多的前提下,自籌資金選擇一個地塊作啟動,拆除原有的建筑物,建設新的農民公寓;新建農民公寓除了安置原來的住戶外,還有部分空置房,作為下一個拆遷地塊安置的周轉用房。這種“積木式”搬建對市場是封閉的,所有產業歸全體村民,政策不允許售賣!俺侵写濉钡男再|沒有受到沖擊。
東獵德、西花地兩種模式之后,廣州破解城中村改造困境的做法未有突破性進展,整體改造進度陷入停滯狀態,直到最近齊齊出現的三村改建規劃。與現有做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此前對開發商欲迎還拒的態度發生逆轉,無論是政策規定還是協議安排,地產商都作為絕對的中心進入舊改版圖。城中村不再是開發商的禁區,隨即城中村利益置換的生態產生了根本變化。
城中村改造涉及村民和村集體的利益調整,但其不僅是村民的事務,也關系到沒有城中村的廣州將變成何種面貌的問題。城中村改造是私利所寄,也指向公益變動。比如獵德模式之下,原本的水鄉不存,存活于斯的民俗萎縮,這是廣州人及其文化的損失。這種損失無法用金錢衡量,似乎也不為舊改看重。開發商大舉進入城中村,重塑城市的未來形象,廣州會因此變得更好嗎?
政府對城中村改造定下了時間表,開發商的效率可以幫助實現這一任務。當然,開發商主導舊改項目確有裨益,例如有利于統一規劃,順暢地讓城中村與“村外”城市銜接,填平村內外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鴻溝。而從另一方面說,誰主導城中村的開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總共8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改造完畢后,廣州的樣子是否就是民眾想要的,它的文化遺產不能失掉太多。
城中村改造既是村里的事項,也是城內的事務。猶如獵德大橋通車后,橋北匝道因拆遷問題至今無法落地。一旦改造全面鋪開,又會發生什么公益被懸置的事情?從已有的教訓出發,即便引入開發商,政府也不能將注意力只集中在城中村的內部利益糾葛上,在制訂和審批規劃前尚需周全的考量,在舊改中實實在在地注入公益、文化等方面的事項,不可偏廢。
新一輪城中村改造將釋放出大量建設土地,有輿論將此形容為開發商的盛宴。一連串的疑問自然生發:城內的房價會更高嗎?初涉廣州的新移民將付出更昂貴的代價嗎?那些蘊藏在城中村的習俗風景會否就此消亡?在消除城中村的進程中,十年后的廣州會逐漸顯現。如果不得不接受一個沒有城中村的廣州,那能夠容忍失落的底線究竟在哪里,政府當予以明示并堅守。 (南都社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