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鄭州規劃的經濟適用房被違規建設成別墅,武漢經濟適用房搖號出現搖中6連號,北京一26歲女孩梁靜,因盜賣回龍觀小區40多套經濟適用房而被立案審查,一系列經濟適用房方面的腐敗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此,經濟評論人葉檀6月24日發表文章,認為既然經濟適用房制度在立項、審批、建設、出售、監管等多個環節都很容易誘發腐敗,甚至形成了一個腐敗鏈條,不如把這項制度取消。
我不敢茍同這種“取消論”,國家一項廣泛涉及民意、民生的制度,如因為其容易誘發腐敗就取消,既不符合邏輯,更不符合現實。一項制度或政策是否誘發腐敗,既要看制度本身是否科學、完善,又要考慮社會大環境。“取消論”者更多看到的是該制度存在的缺陷,而忽略了社會因素這個大環境。試問:在腐敗由改革開放初期僅存在于建筑、銷售、人事任免等個別環節,到目前在社會各個行業和角落蔓延的背景下,誰能找出不產生腐敗的制度來?
國有企業改制、高考舞弊、司法不公、藥品采購、工程招投標、干部任命、金融體制改革等領域,其腐敗案例都比經濟適用房領域觸目驚心得多。如果按照“容易誘發腐敗”的邏輯推理,這樣的制度都應取消,這現實嗎?
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的住房供應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房”。如果我國的住房制度改革一直按照“以經濟適用住房供應體系”為主的路子走下去,商品房只占很小的比例,經濟適用房還會遭遇今天這樣的命運嗎?“房奴”還會這樣多嗎?老百姓對房地產行業的怨憤還會這么大嗎?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一直比較關注經濟適用房制度。可每次相關政策變化,利益直接相關者——城市低收入階層群體本應最有發言權,但卻總沒參與權。在取消經濟適用房和實施廉租房的選擇方面,我了解到的情況是,大多數低收入階層還是希望購買經濟適用房,哪怕面積小一些,畢竟有歸屬感。在商品房占主導地位已很難改變的背景下,嚴格執行經濟適用房制度,嚴厲打擊因此誘發的腐敗行為,比取消這一制度更現實。(李季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