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探索棚戶區改造新路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積極探索推行政府主導的市場化棚改新模式,“肥瘦搭配”實現零星棚戶區集中連片改造,提高棚改速度和效益;拆遷安置實行“陽光操作”,群眾代表全程參與棚改重大決策,惠及18萬困難群眾,讓低收入群眾真正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實現改善民生與擴內需、保增長“雙贏”。
市場化操作拆遷戶得實惠
“住有所居”歷來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由于歷史原因,濟南市中心城區遺留有總建筑面積約46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包括38個集中連片區和66個零星片區,居民約6.8萬戶、18.6萬人。這些房屋多為幾十年的土坯房、磚木房,年久失修,低矮潮濕,擁擠不堪,環境臟亂差,安全隱患大,既影響城市形象,又暗藏社會不穩定隱憂。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困難群眾的住房難,從2007年開始,濟南市對棚戶區進行集中改造,承諾用三年時間完成近20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棚戶區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盡管面廣量大、困難多,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不折不扣地辦好。”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焉榮竹說。
棚戶區建筑密度大,改造成本高,商業開發價值低,同時涉及拆遷、補償、安置等群眾切身利益,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很難推進。濟南市舊城改造投融資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欣介紹,濟南市棚改實行政府主導規劃,對位置不好的零星片區改造項目,實行“肥瘦搭配”,就近整合或與好地段項目捆綁,最大限度實現集中連片改造,以大帶小,以豐補歉。中心先后籌措50億元啟動資金,用于統一熟化整理土地,有效破解純粹市場化運作周期長、資金到位不及時產生“夾生飯”等弊端。
明湖西(北)路兩側是八個零星棚戶片區,單獨改造沒有整片土地蓋新房,因利潤薄沒有開發商愿意投資,捆綁整合開發則一舉解決了項目出讓和資金來源問題,項目順利實施。
對被拆遷群眾最關心的貨幣補償問題,濟南市推行政府主導的市場化操作,選擇信譽好、群眾認可的專業評估公司,按片區新建普通商品房市場價格為每個棚改項目評估確定補償標準。如位于濟南市中心繁華地段的歷山路“文華園”棚改項目,拆遷評估價達到每平方米5880元,再加上裝修補償等,被拆遷居民最多可獲得每平方米7000元的拆遷補償,符合市場價值,讓群眾拆得放心。
為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濟南市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安置房建設免收城市建設綜合配套費、拆遷管理費等1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使建設成本每平方米可降低近400元,讓利于民。同時,在土地供給、規劃審批、建設和預售許可、貸款辦理等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政府主導安置房建設標準。濟南市規定,按普通商品房標準建設拆遷安置房,統一組織設計、施工、監理招標等,確保工期質量和功能齊全,滿足居民入住的基本要求。政府主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對棚改項目范圍外的市政基礎設施由政府組織建設,確保了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陽光操作”尊重民意
濟南棚戶區拆遷安置實行“陽光操作”,以就地安置為主,貨幣補償、異地安置為輔,安置方式多元化,充分尊重被拆遷居民意愿。據統計,全市已動遷居民選擇房屋安置的約占85%,貨幣補償的約占15%,既解決群眾“難舍故土”情結,又讓拆遷戶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
濟南市舊城改造投融資管理中心總工程師秦光強介紹,為最大限度保護困難群眾的住房權益,濟南市出臺特殊政策,對只有一套住宅,且該房屋面積低于國家強制標準規定的住宅設計最低套型面積的被拆遷戶,按照最低套型面積標準無償進行安置或者換算成建筑面積43平方米給予補償。
如順河、聚賢、茂新、館驛街南四個棚改片區,共動遷居民3436戶。改造前,戶均住房面積不足32平方米,低于43平方米的住戶有1611戶,占總拆遷戶數的47%,改造后居民戶均住房面積可達到62平方米,擴大近一倍。
為充分保障被拆遷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濟南棚改實行“陽光操作”,由被拆遷群眾推選代表,作為拆遷戶權益“代言人”,安置分配方案、評估機構、拆遷單位選擇等重大事項,由群眾代表投票決定;對居民最關心的安置房戶型設計、住房選定等,全部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有效避免和化解了矛盾糾紛。
濟南棚戶區改造注重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項目內道路、綠地、環衛、供水、排水、供電、供熱、供氣、電信、照明、郵政等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建設。同時,對社區的后期管理予以補助扶持,每個項目都按照房屋總建筑面積千分之四的比例建設部分經營用房,交由基層社區組織經營,所得收益用于困難居民物業補助;享受低保的安置房住戶,物業費全額免繳,從而降低了回遷居民居住成本,讓困難群眾真正住得起、住得好。
政府與群眾“雙贏”
截至目前,濟南市棚戶區改造已啟動36個集中片區和31個零星片區,動遷居民約5.1萬戶、15.3萬人,拆遷建筑面積36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安置房210萬平方米,發祥巷、順河等六個項目先后竣工,約8000戶回遷居民陸續搬進夢寐以求的新居。
如今,濟南中心城區很多搭建了幾十年的破舊棚戶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舒適寬敞的居民回遷樓。棚戶區居民告別低洼易澇、基礎設施匱乏的平房、簡易房和危房,遷入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交通方便、生活便利的新社區,居住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濟南市舊城改造投融資管理中心二處處長姜建生介紹,大量棚改安置房的建設,直接帶動鋼材、水泥、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如借力于棚改建設項目,濟南鋼鐵集團每年可消耗3萬噸鋼材,山東山水水泥集團已增加水泥銷量30萬噸,有力支持了擴內需、保增長。
同時,新興棚改新區有力帶動周邊商業、金融、餐飲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既增加了就業崗位,又培植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固定稅源。昔日棚戶區內亂搭亂建的房屋沒有了,新改擴建了一批學校、幼兒園、社區辦公、公共服務等設施,配套建設了供排水、供暖、供氣設施,新增綠地140萬平方米,在讓百姓受益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功能。
王欣介紹,棚戶區居民多以低收入群體為主,自身無力改善居住條件。加快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改變了商品房一統天下的格局,使住房市場開始“兩條腿”走路。在當前房價高企時期,既解決了大批困難群眾的住房難,又集約節約利用了土地,增加了土地有效供給,有利于平抑房價,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實現政府與群眾“雙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