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來對房地產發出了從緊的信號,一邊是加大供應,抑制房價快速上漲,另一邊恢復對不滿5年房屋的銷售繳納全額營業稅,對囤地、捂盤再次發出警告。在政府表明了對樓市的態度后,消費者的觀望逐漸顯現,2010年樓市究竟是否會因此來個乾坤大挪移,市場各方的態度依舊不同。
消費者理性抬頭
觀望不是一兩天
王先生 通訊業
王先生的收入并不低,但是即將步入結婚殿堂的他卻并沒有選擇買房,他表示目前他和妻子的月收入接近1.5萬,原本是去年中旬看中一套位于楊浦的房子,總價200萬不到,可是年末這套房子總價超過了300萬,這樣首付100萬,每個月還貸要高達七八千元,萬一工作發生一些不測,就要面臨房子被拍賣的可能。思前想后,王先生還是選擇了一套幾年前買入的舊公房結婚,這樣每個月不用還貸,剩余的首付可以理財投資,每年實現10%的增長。這樣算下來,與其把所有的錢投入到被日益吹漲的樓市,還不如暫時放棄買房。等后期樓市走勢明朗了,財富增加了,再打算更新住房。
“軋鬧猛”不可取
陳阿姨退休
陳阿姨買房計劃持續了快一年,每次面臨的問題都不同,年初是恐跌所以錯過了購房的最佳時機,到了下半年則是買不到房子,整天瞎忙活。如今面對高達上百萬的房子,陳阿姨突然想通了,她認為買房等同于投資,目前買的人太多,市場太熱,購房并不理性。房價不會持續以如此大的幅度一直上漲,果然如今政府出臺了密集的緊縮措施,相信對市場或多或少會起到冷卻作用,不妨再觀望觀望。
開發商樂觀應對
觀望仍在心理層面
中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正芳
近期成交量萎縮,從市場反應來看,消費者的觀望氛圍逐漸濃厚,這源于大家對于近期密集出臺的政策表現出心理上的觀望。至于持續多久,還要看政策的持續力度,以及后期是否有強度的政策。從目前出臺的政策來說,觀望停留在心理層面,持續時間不會很長。此次樓市價格的快速上漲主要由供需矛盾造成,目前能在短期內擴大供應的可能還很小,因此即使有小部分觀望,對房價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觀望其實緣自高房價
奧林匹克銷售經理 李侃
目前消費者觀望與其說是出于對政策的觀望,不如說是因為房價過高而引發的。從整個經濟層面來講,經濟危機尚未過去,依舊要靠拉動內需來保持GDP的穩定上漲,政府不可能出臺大力度的打壓措施。而2010年由于內環以內的項目不能開工,市場會面臨比今年更尖銳的供應緊缺,因此觀望不會影響成交,反而是緊俏的供應造成成交萎縮,進一步拉動價格的上調。
但是整體向上的形勢在2011年會得到止步,判斷依據一是供應量的上升,二是持續的寬松貨幣或導致緊縮政策的出臺,這會對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
業內謹慎面對
關注區域熱點轉移
中國指數研究院研究副總監 張琪
2009年底政府出臺的新政預計將會使樓市再次出現變頻現象。自2005年后樓市基本呈現兩年間高低交錯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2010年的樓市,或者可以說,2010年的量價將在2008量價和2009年量價的中部作一個平衡,根據全國主要城市的交易數據,2006年全國住宅平均每日交易量估計為12958套、2008年為13199套,期望2010年樓市交易量維持在13500-15000套之間,以利于樓市從09年的高熱中回歸理性。供應的縮減和2009年樓市購買力的消耗較大都可能造成此局面。未來樓市的發展,主要方向仍是促消費、調結構,其中之重點仍然是促消費。就當前樓市情況與政策導向來看,保障和改善性消費是真正消費力所在,而投機則將受到抑制,未來樓市發力點將進行相應的區域轉移,應該注意到小城鎮在下一階段的崛起。
現有政策隔靴搔癢
上海杰星 錢春芳
近段時間,售樓處看房的人明顯不如之前的多,不排除因為政策出臺之后,對投資客的預期發生了一定的影響,大家都觀望著政府出臺的政策如何執行,后期是否有新政策出臺。當然,由于近期土地市場十分火爆,成交價一輪高過一輪,這對市場的刺激會很大,也壓縮了房價有限的下跌幅度。
市場調查
近四成購房者仍在觀望
搜狐焦點網調查顯示,81%的網友認為“火爆,房價幾乎天天上漲”;16%的網友把票投給“地王頻出,‘面粉比面包貴’”,僅3%的網友認為“還算正常”。在“對于‘滬四條’的出臺,您覺得最重要的應是哪一條”的問題時,35%的網友把票投給“收緊稅收政策,嚴格二套房貸”;有25%的網友認為是“嚴格土地供應政策,切實增加普通商品房土地供應”;還有21%的網友支持“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增加廉租房、經適房等供應”;余下19%的網友認為是“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監管”。
當問及“您覺得‘滬四條’對目前的樓市有何作用”時,高達60%的網友覺得可能起到的效果不大,還有24%的網友認為“現在還不好說”,余下16%的網友覺得“有抑制作用”。
在問及網友有關“2010年買房打算”的問題時,39%的網友表示“還在觀望”,還有33%的網友表示“有,需要改善或購買首套住房”,余下29%的網友把票投給“沒有,用做投資的話成本太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