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海地產成為全國新地王,業內人士憂慮,此舉不僅將推動后續上海土地市場的走熱和價格攀升,還將直接導致周邊房價的迅速上漲和向全上海市蔓延的高房價,進而加大房地產泡沫。“地王的產生必然助推當地地價上漲,而地價的上漲又會助推房價,但推漲了的房價最后自然要由公眾埋單。”戴德梁行策略發展顧問部董事王晨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無論“地王”的名頭能給企業帶來多少潛在收益,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這些潛在收益的基礎是“地王”自身必須能夠“賺錢”。
現有數據顯示,2009年的樓市反彈似乎并不能長久,就上海市場來看,7月份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比6月低近10%,二手住宅成交量跌幅更大,上海樓市7個月來首次出現成交量環比下跌。
而從全國的角度看,7月份一線城市成交量環比下滑,8月繼續下滑,房價漲速也會隨之放緩。王晨分析認為:“7月份全國房價瘋狂上漲,但熱度明顯低于2007年夏天。”此外,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對“地王”不利的消息也陸續傳來。2009年6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按揭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收緊二套房貸,此政策一出臺,樓市成交量明顯下降。
王晨認為,眼下“地王”頻現恰恰是房地產市場重歸繁榮的標志。房地產市場的率先復蘇并不是什么壞事,但2007年“地王”扎堆大戰之后,有目共睹的是房地產市場的動蕩和萎靡,“地王”頻現對開發商來說也是禍而非福。在上一輪“地王”大戰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民企,然而大量“失血”使他們對已經到手的昂貴地塊沒有能力開發,或面臨地方政府處罰,或被迫割肉退地,這也是今年民企無力爭奪“地王”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營企業也不敢和國企正面較量,也較量不起,這也正是造成當前房地產市場‘國進民退’局面的原因。”華高萊斯國際地產顧問(北京)公司副總經理公衍奎認為,目前,居高不下的房價已經使土地市場的泡沫很嚴重。在原來就已有泡沫的市場上再放大泡沫,泡沫肯定會有破裂的一天。
公衍奎認為,“地王”推動房價上漲,這是絲毫不在預料之外的事情,但國企“地王”的影響又顯然不止于此。長期而言,房價上漲是大勢所趨,但這種上漲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并且在購房者的承受范圍之內。當經濟復蘇的趨勢剛剛顯現,其基礎并不牢固的時候,大肆炒作導致地價和房價暴漲,這對于房地產行業本身而言是大病未愈而透支元氣。同時,國企爭奪“地王”所營造的虛假繁榮,可能誘導更多國企和資金蜂擁而至,必然對其他實體經濟產生嚴重的“抽血效應”,這只能給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實際上,國家已經對國企“地王”發出風險預警。7月,國土資源部公開了一份調查報告稱,在全國抽樣的105個城市620個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大多數地價占房價比例的15%~30%之間,平均為23.2%,在30%以下的約占78%。言下之意,是指目前正熱的“地王”潮,并不影響對房地產業暴利的判斷。也就是說,房價調控的空間依然存在。
8月4日,國家統計局發文,特意提到當前很多紡織企業和制藥企業等高價拿地殺入房地產行業,產業結構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令人擔憂。業內一個普遍的看法是,這是對一些以房地產業為副業、但此次大手筆拿地的國企發出的風險預警。
國土資源部也宣布,將對全國主要城市的“地王”地塊進行跟蹤。據上海當地媒體報道,國土部內部權威人士透露,國土部門將對“地王”的開發進行全程監管,包括從合同簽訂到開工竣工期間的各個環節,“要從頭查到尾,監管到底”。
推漲了的房價自然要公眾埋單,泡沫破裂虧損了財政、虧損了銀行、虧損了國企,最終埋單的還是公眾。因此,“地王”的豪邁應當有所忌憚,而這種忌憚不僅僅來自道德的壓力,還應當寄望于那種清醒和嚴格的監管。本報記者 何建華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